要探究香港地理,我們可採用多種角度模式及方法。其中一個方法便是翻開地圖,考究一地方或街道的名稱,從而了解其歷史、地理、物產資源及文化背景等資料,由此探究自己身處的地方會別有趣味。
根據歷史研究者饒玖才先生著於1998年的《香港地名探索》,香港的地名分成下列十二大類:
(一)肖形地名;(二)示位地名;(三)說明地名;(四)物產地名;(五)用途地名;(六)族性地名;(七)祈願地名;(八)歷史地名;(九)掌故地名;(十)宗教地名;(十一)風水地名;(十二)其他地名。
下文以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周邊的地方為例,嘗試綜合它們名命的由來。
可觀中心屬荃灣區,荃灣古稱「淺灣」,早見於宋朝史籍,「淺灣」描述了當地海灣水淺的特色,屬說明地名。可觀中心又位於大帽山,因山形明顯似帽子,屬肖形得名。可觀中心鄰近的曹公潭,它的命名源自一個傳說掌故,屬掌故地名。於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南宋皇帝宋端宗由古瑾來到淺灣,一名曹姓大臣渡潭時不慎滑倒溺斃,後人將潭命名為曹公潭以作紀念。本中心地理科的河流考察課程會經常到訪川龍,原本村民來自廣東龍川,將故鄉兩字故作倒轉,以川龍為新村命名以表達思鄉之情,屬掌故地名。城門谷的命名因爲清初時,清廷追擊南明朝廷官人至荃灣,南明李萬榮佔據針山山腳,築石城而守得來,屬歷史地名。
隨著上世紀五十年代,荃灣被政府規劃為第一代衛星城市,並展開大型的填海工程。街道的命名大多反映荃灣與海息息相關,例如大河道,大涌道,沙咀道,鹹田街,鱟地坊,均以地貌及海中生物名命;大壩街、馬頭壩道和白田壩街,這些街道的名字訴說著荃灣原是低窪地區,須要興建堤壩阻擋海水倒灌;楊屋道、河背街、海壩街,則保留了那些被拆卸的村落的名字。
街道命名的多樣化使香港島別具特色,但亦顯生一些問題。在英國管理香港初期,行政以英語為主導,所以對地名轉譯產生一些謬誤,產生原因是對英語認識不足(見圖一Bonham Strand 文咸街)、對英國事物文化不理解(見圖二 Pound Lane 磅巷),或翻譯與實際情況不符。雖然如此,部份地名及街道名稱仍然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