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土木工程拓展署就在維港以外填海進行公眾咨詢,筆者在4月就參加了一個由該署舉辦題為「管理地質資源」的講座及考察。
該署指現時香港每年建築廢料的量是600至700萬噸,建築廢料由大大小小的工程所產生,小如修路工程、家居或商舖裝修,大如興建樓宇的挖地基、港鐵西環線及高鐵的挖隧道工程,都會產生很多泥土沙石,這些都屬於惰性建築廢料。根據2005年實施的廢物處置條例,純惰性建築廢料,需送往位於屯門或將軍澳的公眾填料接收設施,每公噸收費27元。政府指這些建築廢料是很有用的填料,可用來作填海的用途,所以政府指填海的另一個效益,就是為處置剩餘建築填料和污染海泥提供出路。
現時香港兩個填料庫的儲存量已接近飽和,而台山的填海工程即將完成,將會停止接收這些建築廢料。據政府消息人士指,處理建築廢料已經去到刻不容緩的地步,當局正急謀為建築廢料尋找出路,認為既有這麼多建築廢料,就用來填海,既可處理廢料又可以有土地發展。
社會是要往前走,因著社會發展而產生的建築廢料,填海又是否處理這些廢料的唯一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