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這個大家都熟悉的名字,究竟我們是否真正完全認識它?
二十年多年前,當我們認為對太陽系的認識已很多的時候,有兩位天文學家卻率先嘗試尋找太陽系未被發現的一面,在海拔四千多米的毛納基山 (Mauna Kea)經過五年刻苦艱辛的觀測,他們最終在1992年首次發現了海王星軌道以外的凱伯帶天體(Kuiper belt objects, KBOs),揭開人類對太陽系認知的新一頁。這兩位天文學家–劉麗杏教授(Professor Jane Luu)和大衛•朱維特教授(Professor David Jewitt),獲得了今年的邵逸夫天文學獎,以表彰他們發現海王星以外物體及描述其特性,對研究太陽系最初之形成及追尋短週期彗星來源提供寶貴資料。
凱伯帶天體是位處海王星軌道以外,距離太陽系中心30至50個天文單位之間數以萬計的冰凍天體。第一顆凱伯帶天體是由劉教授和朱維特教授發現的 1992QB1。時至今日已有超過一千五百個凱伯帶天體被發現。當構成原始太陽系的氣體和塵埃等星際物質塌縮成形狀扁平的吸積盤,靠近內部的高密度成份會快速形成行星﹔但外部區域的形成速度很慢,在海王星以外區域的物質甚至很少發生碰撞,因而沒有進一步的演變,不能形成大型天體,故此餘下了數量龐大的小天體,那些就是凱伯帶天體。
凱伯帶天體保留了行星形成過程中早期的情況,提供了更多證據支持太陽系形成的星雲假說。凱伯帶天體的發現還解開了短周期彗星(回歸周期二百年以內)來源之謎,而且更促使了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冥王星等天體重新定義為矮行星的事件。
面對廣闊浩瀚的宇宙,劉教授和朱維特教授把目光放在太陽系之內。他們認為天文學的研究不應以探索目標的遠近來判定其優越性。劉教授回想起當年要開展這項觀測研究之時,雖知技術和經費都十分有限,而且被人們視為是浪費時間,被預料會徒勞無功,但朱維特教授卻說﹕「這研究我們不做,誰做?」。結果就是這一份了解大自然真相的渴求和對科學研究的堅持,成就了日後開創性的成果。現在,我們對凱伯帶以外的一百至一萬個天文單位的空間所知甚少,你有興趣發掘當中潛藏的寶藏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