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香港共有24個郊野公園,面積約43400公頃,當中包括一些私人鄉村土地及農地,這些業權都是屬於當地村民的。 雖然在郊野公園發展受到郊野公園條例限制,但當地村民只要有丁權便可以向城規會申請在這些土地上興建三層樓的丁屋。雖然如是,但一直以來在這些地區的發展都不太活躍,主要是由於這些地區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加上大部份村民亦已遷往市區生活,因此,這些土地一直被人遺忘,甚至沒有發展。直至2010年7月西貢郊野公園內的大浪西灣被行山人士發現遭大規模破壞後,這些土地才漸漸被人關注,而我們亦稱它為「不包括土地」。
這次探討的地點是位於西貢東郊野公園內的一個地區——白腊。這地區的位置偏遠,交通不便,人口約50人。但由於風景優美,水清沙幼,被稱為香港的馬爾代夫,每逢夏天及假日均吸引許多行山人士前來遊玩及尋幽探秘。 2013年9月27日,政府將西貢白腊的分區計劃大綱草圖刊憲,提出將部分用地納入不受《郊野公園條例》監管、可自由買賣的「不包括用地」,並劃出「鄉村式發展用地」建丁屋。建議中的鄉村式發展地帶可容納79 間村屋,而人口規劃定為230 人。政府的決定卻引起社會的激烈討論,反對人士認為「鄉村式發展」的面積過大,更擔心會立下不良先例,助長私人發展,而且建議的小型屋宇會破壞現有的河道和白腊灣的環境。但村代表卻指出鄉村式發展地帶內的土地不足應付發展小型屋宇的需求,建議將打算劃入自然保育區地帶改為鄉村式發展地帶,以便鄉村擴展。除了白腊外,現時全港尚有22幅「不包括土地」正等候審批,包括大嶼山的萬丈瀑、西貢荔枝莊及東心淇等遠足路線。發展與保育往往具很大的爭議性,究竟這些土地何去何從?
地理科
梁碧茜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