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筆者跟一班初中學生上課,課堂的其中一部分要求學生透過觀察四個水樣本的顏色、漂浮物、混濁度、微生物;量度酸鹼度、總溶解物、溫度;數算大腸桿菌菌落數量及濃度,來分析及估計水樣本的來源。
在四個水樣本中,其中兩個的來源是水喉水和蒸餾水。當其中一組學生匯報水質測試結果時,他們以「透明且呈白色」來形容水喉水及蒸餾水的顏色。
要判斷這項觀察是否符合邏輯,我們可以先認識一下「透明」和「白色」的定義:
「透明」實指光學上的透明,意思即是容許全部人眼可見的光線(可見光譜)穿透,日常生活物件中的例子包括清水和潔淨的玻璃窗等等;
「白色」,是一種包含了全部人眼可見的顏色光(可見光譜)的顏色;要達至白色,該項物件必須能反射所有可見光,日常生活物件中的例子包括白紙、白色廣告彩和油漆等等;
因此,在現實中,一個水樣本是不能在透明清澈的同時,又呈現白色的;相信學生犯了邏輯上的矛盾,錯誤地用「白色」來形容「沒有可用肉眼觀察的污染物」。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準確的觀察可說是研習的開端;因此我們必須好好「觀察」和「記錄」,才能對準研究問題的核心。
說到這裡,不知道各位讀者又會如何形容圖中飲品的顏色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