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所見是位於香港大學莊月明物理樓天台的小型射電望遠鏡。
這種小型射電望遠鏡全港共有四台,分別裝設於香港大學和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同樣是由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海斯塔克天文台(Haystack Observatory)研發,專門用作教學用途,幫助學生認識射電天文學。這台小型望遠鏡口徑為2.4米,重73公斤,外形跟衛星接收天線差不多。全球共建有幾百台,尚有多台目前正在各地院校使用當中。
這種小型射電望遠鏡與一般的射電望遠鏡運作原理相同,主要接收1400-1440MHz無線電波段輻射。無線電波會經金屬反射盤,即是外型像「鑊」的部分,反射至藏在前面黑色圓筒部分的無線電波接收器中。電磁波中只有可見光和無線電波能夠穿過大氣層到達地面,而接收無線電波的射電望遠鏡比起一般接收可見光的光學望遠鏡的好處是,無線電波比可見光容易穿透其他物質(例如:雲)到達地球,獲得的影像較少受到大氣層的影響。可是同時射電望遠鏡的解像度一般較光學望遠鏡低,需要額外技術輔助,如甚長基線陣列 VLBI array,方可提升解像度。
除了硬件外,要操控一台小型射電望遠鏡還需要軟件上的配合。控制天線、選擇目標來源、進行分析和摘取數據等都需要用到軟件。
上圖紅色部分是利用位於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的小型射電望遠鏡和特定的軟件所拍攝到像「靶心」一般的太陽影像,這主要是由中性氫原子(波長21cm)所發出的。
香港大學的第一台小型射電望遠鏡組裝於二零零六年十月,於二零零七年二月曾被用作觀測太陽和仙女座大星系。可是,後來由於日久失修,這台望遠鏡已不能正常運作。目前香港大學物理系有意把它復修起來,並配合相關課程和實驗部份,給予學生操作射電天文望遠鏡的機會。
可觀中心的小型射電望遠鏡亦正在建設中,以下影片是調整和測試SRT時的工作情況。
吳凱瑤
暑期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