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公園﹣香港動植物公園,背後有著最豐富而吸引的故事。公園的選址位處港島中區的政府山,有著背山面海,遠眺維多利亞海港,俯瞰中區的地理特點,而當時政府花園部監督福特力爭下,把公園定性為當時維多利亞城的公共花園角色,逃過港督想要作行政中心和英軍想用作軍事用地的命運。
公園於1860年開始興建,1864年第一期設施開放給公眾使用,由於此地在1841至1842年曾作總督官邸,故此有兵頭花園的稱號。直至1871年,正名為"香港植物公園"。1876年,公園增添雀鳥及哺乳動物供市民觀賞。而在日治時期,公園被易名為"大正公園"。戰後,前市政局接手管理植物公園,於園裡增設更多動物,1975年正式命名為"香港動植物公園"。
公園最初目的一來作科學研究,二則為培植有經濟價值的植物,故此栽種有來自不同地區的植物品種超過一千種,只有5.6公頃的細小面積,卻有著數個不同的植物專類園如竹園、茶花園、玉蘭園、棕櫚園、紫荊園、杜鵑園和中草藥園等,同時,也設有溫室等設施為熱帶植物提供合適的生長條件。
公園的東面部份稱為舊園,設有兒童遊樂場、鳥舍及噴水池平台花園,西面新公園主要是中藥園、哺乳類及爬行類動物的居所。
生態特色
香港動植物公園最具特色的生態點子,當然就是那裡的植物,由於栽種的時間有上百年的日子,不少的樹木都成為百年古樹巨木,加上這裡所栽種的植物品種是一棵起兩棵止,往往是全港最古最稀的一棵樹。貝殼杉在香港屬罕見品種,在園裡有一株高近28米,樹齡約100年的古樹壯麗地在園中生長,還有其他同屬原始古老植物的大葉南洋杉、南洋杉、異葉南洋杉、落羽杉等都起碼生長超過半個世紀。另外尚有數種香港罕見品種如厚葉黃花樹、儀花、東方福木、藥用核果木、山道楝、東方烏檀等,要欣賞香港的古樹名木,香港動植物公園是最為集中和最佳的地點。唯一的缺點是並非所有的古樹都有名牌,有些的生長位置亦較難接近,加上沒有古樹名木位置圖,想要欣賞這些古樹稀木,一定要花上時間和精力尋訪。最易發現也很具特色的是位處己連拿利入口的白蘭樹,這樹種在香港很多地方都有栽種,但香港動植物公園這株卻有著華南白蘭王的稱號,因為這樹高約35米,估計有百年樹齡。白蘭樹源自南洋,在南中國境內甚少有像這棵樹型生得健美而粗壯的。
在哺乳類動物籠附近,有個兩棲類保育園地,是一個小水池,並種有不同水生植物,在四至九月間有機會看到青蛙和蟾蜍。
植物栽種也別具心思,在噴水池後,有兩排楓香栽種在行人道旁,十一二月的日子,當楓香葉轉黃變紅的時候,景緻份外吸引。在噴水池四周,也栽種了不少花朵美麗吸引的植物,是賞花散步的好地方
公園建築
公園的設計特色以方格子為主,中央一分為四的典型英式格局,這種方格子園圃佈局,能有效利用梯田種植,同時造出優美的觀賞效果,而植物自然生長造 成天然的恆溫系統,面向噴水池的梯階即使高溫,也會有微風送爽的感覺。可惜,經過多年來管理的變動,原來維多利亞式建築已被改至面目全非。最令人痛心的便是位處中央的噴水池。第一代的噴水池建於1868年,由英國運來的花崗石製造,共分三層設計,最底的水池飼養了金魚和栽有荷花。第二代採用幾何式的圓形設計。現在看到的是第三代多角形圓球型噴泉設計,屬80年代的構思。園中本來的水池設計精細,卻被藉以建儲水庫為由拆卸了,新舊空間無法協調。
僅餘的歷史部份是那平實的入口,上亞厘畢道的四條白色大理石柱,頂部為三角尖頂,已有百年歷史,穩固的設計,與園裡石階、平台等一脈相成。
與保育背道的動物園
香港動植物公園與其他公園最大的差別是擁有哺乳類動物籠,雖然這是讓公眾最容易接觸動物的地方,但這類近乎被淘汰的鐵籠囚靈長類的展示方法,對教育市民保育的作用有點背道而馳,在外國人或遊客的眼中,可能更給人負面的印象。希望公園能回復最初建園的目的,成為真正的植物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