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土地資源緊拙,填海造地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策略,時至今日,香港的海岸線仍然不停改變。
本港首個具規模的填海工程早於1850年代開始。工程旨在於上環文咸海旁新造出一條闊約15米的海旁道。填海方法則於沿岸建立海堤, 再利用區內的石頭泥沙及建築廢料填滿空隙(何佩然,2016),完整新建土地,成為後期大規模填海工程初模。
大部份填海工程採用浚挖式海堤建造工法,先建海堤,再將淤泥挖走並回填砂料,待地基穩固後再行發展。香港國際機場及竹篙灣等大型填海工程皆為一例。約一百三十公頃的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為全港首以不浚挖式方式的填海工程,把大型鋼筒壓至海床,穿越淤泥後,再以砂料及建築廢料進行回填,減少浚挖及使用回填物料(港珠澳大橋相關工程,2010),儘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填海技術雖然有所改進,卻改不了大規模改變自然環境的事實。部份填海物料靠開山而得,夷平原有山景,破壞植被及當地生態系統;海岸線拉直變短,影響沿岸及海灣水生生態系統 。
自1887年起,香港已完成的填海面積合計約70.19平方公里(地政總署,2005)。填海可以造出僅闊十數米的通道及造就百多公頃的大型基建工程,同亦為自然帶來無可計量的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