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風神」上星期吹襲香江,為市民平白帶來半天的假期。「風神」今次的「到訪」,對香港除了導致部份地區水浸及樹木倒塌外,沒有引起多大的傷亡情況。
從網上資料搜集所得,有史以來颱風吹襲香港造成最高死亡數字的紀錄是1906年的「丙午風災」,共15,000人死亡、220人受傷。死亡人數佔了當時人口的5%。其次的是1937年的「丁醜風災」,11,000人死亡、88人受傷。早年天文台的設備沒有今天的先進,而香港又是個小漁村,市民多居住海上,加上天然優良港口吸引大量航船途經停泊;每當有颱風吹襲,在沒有足夠的預防警報下,巨浪掩蓋船隻,造成這麼大的傷亡是理所當然的。
至1962年颱風「溫黛」及1971年颱風「露絲」吹襲,分別造成183人死亡、388人受傷及110人死亡、286人受傷。當時香港的社會和經濟已有轉變,大部份市民遷移至陸上居住和工作。不過,其時因為欠缺完善的房屋政策,山邊木屋林立,風災引致的山泥傾瀉往往帶來人命的損失。雖然傷亡人數已較早年的大大減少,但總是令人哀傷心慟。
近十年來,香港天文台時有發出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最強及最長的一次是1999年的颱風「約克」(York),連續掛了十號風球共11小時,創下懸掛最長的紀錄。然而,這十年來由風災引致的傷亡數字絕對不多。似乎以香港現時的建設、措施和科技,甚至乎香港人的生活經驗,都已具備足夠能力去面對颱風的吹襲。
面對天災,人類總會學曉吸收過往經驗以減少災難的遺害。有時,人類甚至以為可以有能力操控天災、掌管環境。正如二十世紀初盛行的地理學派「可能論」就提倡人定勝天的概念。他們認為人類是萬物之靈,不應受制於自然環境;同時,自然資源理應任人提取以滿足人類需求。你是否曾經也有過這樣的想法?若然有,相信「五一二」四川地震是一記當頭棒喝吧。它提醒了我們人類的渺小無能,亦提醒了我們作為受造物應處的位置和角色。
「人定勝天論」當然已經不再是現今世界環境保護思潮的主流。但綜觀目前自然環境因人禍所導致的損耗災害,可見更甚於天災。撫心自問,我們是否真的知道作為世界萬物的托付管理者,將來是要向主人交賬呢?我們又真的是個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嗎?
地理科老師
盧炳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