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光害嚴重,照亮夜空,令繁星消失,乃不爭事實,亦是近年談論較多的議題。事實上,光害亦會污染生態系統,擾亂生態平衡,這方面的本地研究和討論似乎還未正式開展。
在自然環境中,主要光源只有兩個,就是太陽和月亮。地球自轉造成日夜交替;地球、月球和太陽的相對位置的轉變造成月相和月照時間變化;地軸傾斜就造成非熱帶地區的日照長短變化。這些變化都有一定規律,生物會依據這些光暗變化規律去調節覓食時間、交配時間、生長速度和成長進程。日行性動物在光亮時活動、黑暗時休息藏匿,夜行性動物則相反,亦有一些動物選擇在日夜交替之時,即拂曉和傍晚活動;非熱帶植物根據日照長短變化決定何時落葉、何時開花和何時長新葉;一些哺乳類動物根據日照長短變化決定何時冬眠和蘇醒;候鳥根據日照長短變化決定何時南遷和北返;昆蟲根據日照長短變化決定何時結蛹、滯育和羽化;一些兩棲類動物的交配行為受月相變化影響;一些鼠類、蝙蝠、夜間活動的鳥類的活動則受月照強弱影響。
人類廣泛使用電燈在晚間照明之後,續漸發展出很多不必要和過亮的燈光,例如那些巨大而超光亮的廣告招牌和燈飾,至於必要而亮度合適的燈光亦往往投射向目標以外的方向,例如很多的路燈射向四周的光比射向地上的光還要多。這些光會直接射向各自然生境,或透過天空上雲霧的折射和反射,再把自然生境照亮。使用電燈的高峰期在日落之後的幾個小時,有如把日照時間加長、黑夜時間縮短,可嚴重影響依據日照長短變化規律而調節覓食時間、交配時間、生長速度和成長進程的生物,繼而影響與其相關的其他生物 — 例如一些植物的花變得更早綻開,種子過早形成,難以在合適的天氣下發芽,同時亦偏離取食其花蜜的昆蟲的覓食期;又例如一些動物縮短了冬眠期、昆蟲縮短了蛹期和滯育期等等。
除了改變日夜長短比例之外,光污染還有以下三種影響:
1. |
夜間被照亮,令一些利用微弱環境光捕獵的獵食性動物更易捕獲獵物,取食更多獵物,捕食者與獵物之間的平衡因而被破壞。 |
|
|
2. |
以月光導航的昆蟲,例如很多飛蛾和甲蟲會誤以為燈光是月亮,繼而撲向燈光,最後會熱死或困死。 |
|
|
3. |
作為兩性溝通之用的螢光(例如螢火蟲的)被"沖淡",效能減退,長遠令種群難以繁殖。 |
香港作為高度發展、近乎毫無節制使用燈光的大城市,同時又擁用極高的生物多樣性,光污染對生態的影響這個議題,有必要更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