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初可說是海上和航空交通,重大發明的年代,從貨輪的發明,海上交通工具,每十年的一個躍進:從遊輪的發展 ,飛船、飛行艇的出現,並且之後噴射機的廣範應用。對於人類文明來說,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影響各國的交流與人流大規模的互動往來,引發旅遊業的掘起。可說是對於人類文明的一個大時代,影響深遠。不但如此, 這些運輸工具的外型設計,什至影響當時的建築風格。
於二戰期間1930年代,一些歐、美國家,流行的建築風格,屬於裝飾藝術後期的分支 (late branch of Art Deco)──現代流線(Streamline Moderne) 設計。這些風格,就是源自當時海上交通工具的發明演變。當時所興建的建築物,均具有當時交通工具外觀上的特質。其設計與本人於2015年4月8日的每週特寫,所介紹的流行於1950至1960年代的包浩斯風格(Bauhaus Style) 的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有很大分別。當時所興建的建築物,包括有以下的特色:
- 表示動感與速度的流線風格
- 水平線條或凹槽
- 左右對稱
- 有類似船隻的棋桿設計
- 有舷窗
當時香港因多是外籍或受歐美教育的建築師,興建的部份建築物,具有本土特色,也有受此風格影響。(見所附各圖)
圖一 有類似船隻的棋桿設計,利用水平線條及速度的流線風格:
荔枝角道119號──雷生春( 1931年建成)
圖二 利用水平線條及速度的流線風格:柯士甸道──商住樓宇
圖三 左右對稱及棋桿的設計:彌敦道──商住樓宇
圖四 利用水平線條及速度的流線風格:皇后大道東──前灣仔街市 (1937年建成)
圖五 左右對稱及的棋桿設計:覺士道10號──九龍木球會 (1908年建成,1931年擴建)
城市的建築特色, 能告訴我們過往的故事,社會的需要(可參閱2015年4月13日至19日的每週特寫),以及世界的潮流,若能懂得了解及欣賞,更其樂無窮。香港的建築,可說是中西合壁, 共冶一爐,多采多姿。修讀地理的同學,可以多探究我們居住的城市,了解一下建築特色,絕對是一大樂趣。
在此再一次鳴謝香港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李浩賢博士,於2015年3月23日的 《認識香港殖民地時期建築》講座,啓發本人以此為題,向各位淺談香港的殖民地建築。
地理科老師 鄧懋芳
參考資料:
(1)香港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李浩賢博士,2015年3月23日的
《認識香港殖民地時期建築》講座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reamline_Moder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