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陸地生境的類型,以草地、灌叢和樹林為佔地最廣,達六成七的面積,而農地則僅佔百份之四,據漁農自然護理署2009年的資料,用作生產蔬菜、花卉、雜糧作物及果樹的耕地面積分別為314公頃、156公頃、22公頃和266公頃,總面積約750公頃,無耕作活動的農地則達4000公頃。若從不同時間來看農地的趨勢轉變,農地的消失更是驚人,六十年代末,有耕作活動的農地面積高達11200公頃,而水稻種植更是當時最主要的生產,當時荒置的農地只有約1700公頃。五十多年來,水稻完全消失,其他的亦只及當年的十份之一,荒置的卻超過一倍。這樣劇烈的巨變,對於生活在開闊原野,農地生境的動物來說,是很大的生境破壞,牠們如何能繼續生存呢?若要遷移,牠們可以搬家到那裡呢?
最近我有機會到粉嶺北梧桐河一帶仍有耕作的農地夜探,雖然這裡並非有機耕種,但穿梭於農地和村落間,仍不難發現生機處處,加上此處背靠華山,不少地方亦有流水濕地,為這裡的生態注入生氣。在短短的三小時行程中,我們記錄了廿多種昆蟲、七種兩棲類、二種爬行動物、八種蜘蛛和六種其他類別如蝸牛、水蛭等。收獲雖然並非十分豐富,但感受到的卻是很獨特,在田野間聽著蛙鳴螽聲,抬頭遠看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夏日大三角,低頭凝視著那一閃一閃的螢火蟲,屈膝尋找那蝸牛與水蛭,靜觀那忙著築網的蜘蛛,四處窺看各樣不同的昆蟲。
農地生態與其他生境最不同的地方,是人與那裡的動物經長期互動著而形成,沒有農民翻土種植和經常保持不同的面貌,那裡的生物便沒有食物或生存空間。我們到這裡進行生態導賞,更能體驗人與生物間的關係,認識生物的同時,亦能反思我們應如何與大地共存,對生長於香港的都市人而言,絕對是另類和難得的經歷。
農地生態現在面臨最大的威脅,除了是土地用途被更改為貨櫃場、停車場或住宅外,新界北的大片農地被政府規劃作新發展區,包括有粉嶺北、古洞北和坪輋/打鼓嶺,若按照政府現在的規劃模式去發展,這些曾經佔據香港主要鄉郊的主要生境,將要永久消失。可幸的是,現在有一群有心的朋友,成立新界東北關注組,為在農地上生活的居民爭取合理的權益外,更希望推廣有機耕種和導賞團,讓生活在石屎森林的市民,有機會認識農耕文化及田野生態。若有興趣到馬屎埔村夜行探索,請留意新界北關注組的公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