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Blitz 是近年在不同國家都有舉辦的生物多樣性活動,這活動與一般生物調查工作最大的分別是,活動過程中不只是有專家參與,而是希望社區人士、學生、甚至一家大小共同合作。活動目的很直接和簡單,是希望讓大家認識和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區中有甚麼其他的生物共存。在二十四小時內,透過專家的帶領和協助辨別,為自己社區建立一個生物名錄,過程中著重的不是生物分類學,而是發現平時在身邊一直被忽略、新奇而有趣的生物,讓大人小朋友都能重新與自然拉上關係。
在香港,要舉辦一個大規模的生物多樣性速查,能夠讓公眾一齊參與,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我們本地的生境多樣性變化很大,即使一個細小的地方,那裡可能同時擁有風水林、河溪、紅樹林和海岸生態,多變的生境代表著生物類別的繁多,涉及的專家可能有海洋生物學家、魚類專家、兩爬專家、昆蟲專家、觀鳥者等,要同時邀請到眾多專家出席,加上有一些生物類別如底棲無脊椎、蝸牛蚯蚓等的專家缺乏,全面的生物速查不易實現。
其次,一連二十四小時的調查和活動,對一般市民來說可能是苦多於樂。因此,可觀中心就曾舉辦了一個迷你的生物速查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在中心附近的社區-川龍,進行一個兩小時的調查,後續的活動更會在實驗室仔細尋找水藻中的微生物以及在一些特別的小生境,如在枯枝落葉堆和牛屎中,發掘特別的生物群。
當日考察所得的數據和資料,若按傳統的做法,一般是把不同類別的生物發現種數記錄在白板上,然後將所有的數字加上,得出一個總數。這次我們嘗試利用iNaturalist 這個在移動裝置或電腦皆可用的軟件,這個軟件記錄了生態調查中幾個重要的數據,如時間、地點、誰人記錄、生物名稱,以及相片等。而這個網絡軟件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類型的專家使用,一些未能確定或需要辨別的物種,他們都會幫忙辨認。當然有不少物種都未必能確定至品種,但至少能去到目、科或屬等。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到以下的連結,看一看兩小時的調查結果:
http://www.inaturalist.org/projects/ho-koon-chuen-lung
我認為即使不是一個很認真的調查活動或速查記錄,大家都可以利用iNaturalist這個軟件,把自己身邊有時發現或拍到的相片上載到這個公開的資料庫。目的既能讓其他人認識自己的社區有甚麼原居民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作為一個長期的監察,了解物種的變化。
生物科
黃志俊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