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夏季,又是觀看英仙座流星雨的時間。每年八月中,我們都可以有機會到郊外一些比較少光害的地方觀看流星雨和星空,例如西貢、大埔、大嶼山。今年,可觀中心在剛過去的八月中,就在大埔大美督船灣淡水湖舉辦了觀看英仙座流星雨的活動,大家能夠一起仰望星空,等待劃過天際的流星來臨。
現在科學昌明,人類對天文的了解亦比古時增進了許多。例如,我們知道流星雨其實是地球大氣層遇上了密集流星體,像是彗星分解的物質,故此形成周期性的流星雨,如四月的天琴座流星雨、八月的英仙座流星雨、十二月的雙子座流星雨等。
那麼,在古時候,人類還沒有太多天文知識的時候,他們是怎樣理解這些流星的呢?古人愛將天文現象跟神話、人物一同聯想,由於剛剛過去的英仙座流星雨跟公元三世紀基督聖徒聖勞倫斯殉道的日子(八月十日)相近,因此它被稱為「聖勞倫斯之淚」。
古人很早就意識到流星雨的存在。早在公元前六八七年,《左傳》就記載:「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當中說的就是天琴座流星雨。其他對天琴座流星雨的形容,有《宋書.天文志》中,古人記載於公元四六一年:「有流星數千萬,或長或短,或大或小,並西行,至曉而止。」當然,古人寫的數千萬只是誇張的虛數,要不然天琴座流星雨就要取代獅子座流星雨,成為流星雨之王了。
說起獅子座流星雨,中國早於公元九三一年就有記載,《新五代史》記載:「九月丙戍,眾星交流,丁亥,交流而隕。」還記載了火流星「尾跡凝結在天,屈曲似雲」。至於正式的科學記載,則要等到一七九九年來自德國自然科學家洪堡和他的伙伴在南美州考察時,在凌晨看到流星暴後,寫在他的《新大陸熱帶地區旅行記》內。有趣的是,這記載和一八三三年的獅子座流星雨令科學家猜測到獅子座流星雨有三十三年的周期,於是預言了一八六六的流星雨,這也促使了流星天文學的誕 生。
時至今日,我們科學已經十分發達,我們能夠預測流星雨高峰的日期、每小時天頂流星數和合適的觀看地點。但是我們卻沒有好好珍惜,放任光害妨礙我們觀看這些美麗的自然天文現象。讓我們從今天開始,保護我們瑰麗的夜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