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於2007年6月《雙生兒》一文中談及荃灣的市區重建計劃。當時第一期計劃「萬景峰」剛剛落成,至今一年有多。現時,「萬景峰」住宅單位已全部入伙,呎價曾創8,000元之高;而商場「荃新天地」亦有不少商戶入鋪,其中不乏中高檔次的品牌,為荃灣提供了一處嶄新的高消費場所——這是荃灣以前所沒有的活動功能。
目前,位於「如心廣場」側的第二期計劃也都落成。按網上維基百科的資料,這是荃灣七街重建項目的連繫項目,發展商定名為「御凱」。此項目由兩座樓高45層的住宅物業及3層基座購物商場組成,合共提供256個住宅單位。而且每單位都坐擁望海露台,其中更提供特色單位,例如連泳池頂層複式單位、空中花園單位等,極盡豪華。這住宅項目的銷售對象明顯不是重建區內的原居民、甚或一般市民。原因是興建此項目的目的,是為了填補發展商於第一期萬景峰項目的虧蝕(約40億元)。因此,論檔次級數,可算是區內之首。(呎價更高於本中心鄰近的半山住宅物業。)
舊區重建,涉及收地、賠償,經費龐大。要吸引發展商參與和投資,提供補償的連繫發展項目一直是市區重建局的做法。然而,重建的目的是要改善舊區的生活環境質素,為區內市民提供更方便、更優良的配套設施,以配合社會發展需要。若此,發展項目的規劃至為重要。
目下荃灣最舊的地區是區內的中心位置,即沙咀道與眾安街一帶。這地區的北面是興建於80年代的綠楊新村、東面是「悅來酒店」及住宅項目「名逸居」、「爵悅庭」、西面是第一期計劃的「萬景峰」、南面正正是樓高85層的「如心廣場」和第二期計劃的「御凱」。舊區的樓宇高度較低,新建樓宇則向高空發展。驟然觀之,荃灣的樓宇外貌就像是一個鍋子:外圍是高樓,內裡是矮屋。先不談甚麼屏風效應、空氣流通度的情況,就區內市民推窗遠眺,莫說山海難見,連雲天亦不得一望。如此看來,這項重建計劃,是誰獲益?是誰犧牲了?
幸好,這個鍋還有兩處缺口:一是位於「御凱」旁已封閉的楊屋道球場;一是西面大河道旁建於60、70年代較矮的樓房。不過,多年前的報道已指出楊屋道球場將有興建酒店項目的可能;至於西面,相信在可見的將來都不會有太大的改建吧。
可惜的是,再拉後一點來看,荃灣的最外圍,也是高廈林立。
生活在熱鍋裡的,似乎是逃不了。
地理科老師
盧炳洪
(註:圖片擷取於Google Ear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