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兩年全球的自然災害頻繁,而且規模巨大,間接或直接造成人命的傷亡和經濟損失。以我國為例,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縣發生8.0級地震,正當災後的重建工作仍在進行,災民仍在努力適應新生活的時候,青海玉樹縣於上月14日卻又遭7.1級地震的蹂躪,死傷枕藉。
地震的成因於前文已有述及。而地殼運動實際關乎到地球的內部結構及其運動的理解。
地球的內部大致上可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是最外的一層,大部份由堅硬的岩石構成,其厚度於各地均有不同,可厚至20至60公里以上。地幔是中間的一層,其間的岩石因著高溫的關係呈流質狀,形成岩漿,厚度約有2,900公里。地核是地球的最核心部份,分外核和內核兩層。外核的物質仍處於液體狀態,而內核的物質因承受高壓而呈固體狀;厚度合共約3,800公里。
由於地幔的流質特性,堅硬的地殼可說是「浮」在地幔之上,有著可以移動的可能性。如果地殼是一個全無裂縫的整體,地殼活動就不會發生。不過,地球內部時常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根據「熱柱學說」(Thermal Plume),部份地殼受到岩漿的流動衝擊,構成「熱點」,地殼因而拱起,甚至破裂,引致火山活動。因此,地殼實際上是由不同的板塊所構成,板塊的面積有大有小,而板塊間的接合處界線正正是地殼最不穩定的地帶。
「分離板塊界線」是指界線上的板塊相互分離,新岩漿從界線中溢出補充,可形成裂谷、中洋脊等地形。「聚合板塊界線」是指界線上的板塊相遇而碰撞,較重的板塊會沒入較輕的板塊之下,或將較輕的板塊抬升摺曲,可形成摺曲山脈、海溝等地形。「聚合板塊界線」亦正是地震和火山活動頻常發生之處。
國內這兩次嚴重地震規模龐大,且發生位置相近;因此,國內不少研究地震的專家都從兩地所處的板塊界線的路向作出解釋地震的成因和推測。看官如有興趣,不妨嘗試於網上找找,或許對這兩次的地震有更多和更深入的瞭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