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Montage”是一種電影剪接藝術手法,透過組合獨立的影像,形成有意思的連續畫面;重點是A影像+ B影像+ C影像並不等於A+B+C,而會產生新的意義。透過這手法,原本簡單直接的線性故事,可以變得更豐富、更立體和更有味道。
若果將這個處理故事動態影像的概念用於展現和敍述一個生態現象或某種生物,或者會有一些啓發和新意。圖A顯示血桐樹葉表面有埃及吹綿蚧殼蟲寄生,從這個角度看,似乎就是看到這樣。
換一個角度,用微距去看,可以看到埃及吹綿蚧殼蟲表面滿佈白色的蠟絮蠟粉,蠟絮有排水抗敵功能,且非常精密,用電子顯微鏡放大6千倍觀察,看見蠟絮像卷曲的麵條,直徑只有1至3微米。
以廣角去看,會看見埃及吹綿蚧殼蟲主要生活於葉底,以避開陽光、雨水、天敵等,而且都集中在葉脈(葉片的營養輸送位置)附近;有時亦會聚集在幼嫰的枝條上;再廣角一些看,會發現樹木被埃及吹綿蚧殼蟲寄生的範圍有時會很大,多達百份之九十以上的葉片都被感染;同時又會發現很多樹葉表面出現一層深色的東西,原來是牠分泌的蜜露滴在下方的葉面,引起媒汚病,妨礙光合作用;加上部份營養被埃及吹綿蚧殼蟲取去,引致葉片慢慢變黃凋落。但埃及吹綿蚧殼蟲的寄生,不會快速令寄主死亡,因為這會令自己也喪失依靠,這是生物寄生關係的定律。
再廣角一點,更會發現埃及吹綿蚧殼蟲的寄生對象並不太專化,很多不同種類的植物和樹木都是牠的寄主;事實上,牠原產澳洲,現在已大量分佈於美洲、非洲、歐洲和亞洲。
將鏡頭移向牠的鄰居,會發現常常有螞蟻在牠身上活動,但沒有作出攻擊,螞蟻收集牠分泌的蜜露,同時提供保護,構成互利共生關係。另外,還有小紅瓢蟲在附近出沒,小紅瓢蟲會大量捕食牠,因而被農業和林業管理人員廣泛利用作為生物防治埃及吹綿蚧殼蟲的工具。
沿時間軸向前向後移動,就發覺眼前看見的埃及吹綿蚧殼蟲大部份是若蟲,牠的卵是黃色、長橢圓形的,而初齡若蟲沒有分泌蠟絮,是淺黄色的。成熟的若蟲不會化蛹,會直接變為成蟲,此現象稱為不完全變態;雌性成蟲表面也鋪有蠟絮,似若蟲,但雄性成蟲外貌完全不一樣,有長長的觸角和發達的翅膀,能夠飛行;兩性的形態完全不同,稱為雌雄異型或雌雄二型。埃及吹綿蚧殼蟲的一個生命周期需時數個月,一年可完成三至四代。
進行不完全變態的是較原始的昆蟲,而瓢蟲是甲蟲,屬較先進的昆蟲,會進行完全變態,一生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小紅瓢蟲會將自己的卵產於埃及吹綿蚧殼蟲的卵囊上,初孵幼蟲多鑽進埃及吹綿蚧殼蟲卵囊和二、三齡若蟲的腹下取食;較高齡的幼蟲和成蟲亦會捕食埃及吹綿蚧殼蟲的若蟲。雖然每隻小紅瓢蟲一生可以捕食數以百計的埃及吹綿蚧殼蟲卵和若蟲,但沒有把埃及吹綿蚧殼蟲完全殲滅,似乎形成了一種平衡關係。
生物和生態本來就是極其複雜的,以「蒙太奇」概念將其展述,或者可以讓我們看到的不致於太遠離事實的全部。
饒戈
生物科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