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對自然不一定感興趣,卻可透過一些方法來發現自然中的美麗。 香港人為了拍到一張滿佈紅葉的相, 不怕到人山人海的地方。儘管這種「相機先行」的做法或會為人詬病,仍可見我們對「美」其實有種渴望。只要在拍了一張好看的相片後,甚或之前,將眼光放回被拍攝者的身上:看到每一塊紅葉的顏色有所不同嗎?其實連形狀都有點分別……多留意,多練習,就能看得出分別和層次。
另外,相信我們的眼睛看得比鏡頭的更清楚更美。人眼擁有的感光和感色細胞數量極多,能接收的光感訊息遠比現時任何相機鏡頭都多,構成的影像自然比相片中的仔細和豐富。當我們追求高解像度的時候,別忘了自己的眼睛就是最好的鏡頭,直接享受大自然的幻變色彩,總比之後只看相片來得豐富。
小工具也可以幫忙看得更多。最常用的就是放大鏡,將平日直接用肉眼看不清楚的地方放大一點, 可能是更美,或者更醜 ﹣例如昆蟲的腳毛…… 不過美感是主觀的,也因人而異,最少可見生物結構的精細程度往往遠超我們所想。這種「美」開始超越一般的色彩、構圖、形態、比例等直接觀察可得的畫面,而是進入每一個生命如何靠賴這些精密結構來存活,突顯出牠們的生命力。平日不會帶放大鏡,相機在這時就能幫忙了。
不認識所看的東西不要緊,借助簡單的圖鑑,不一定用來辨認每個品種,卻可成為對對碰遊戲的材料。看著眼前的小動物小植物,在芸芸圖片中找到最接近,甚至一模一樣的那張,看到這一隻與那一隻的微小差距,會有一份興奮的成功感。再看名字,原來可以與辨認時的特徵扣上關係,如一條白色間條花紋可叫做「玉帶」, 中文名字成了另一種詩意,以後要記得牠們的名字也不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