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春天潮濕,夏天高溫多雨,秋天清涼,冬天清涼及乾燥。而根據資料,香港每年的降雨量平均超過2300毫米,特別以夏天最為嚴重。由於香港山多平地少,有很多天然斜坡 (natural terrain),當中大部份的岩石也是以花崗岩為主。當花崗岩受到強烈的風化作用影響下,便會形成一些鬆散的風化物。當適逢連續性大雨,這些在山坡上的鬆散物質,便連同雨水沿山坡一擁而下,形成泥石流。在1972年6月18日的晚上,香港島半山的寶珊道便發生了類似的大型山泥傾瀉事件。事件中不單只一座六層高的洋房被沖塌,而泥、石及水更一湧而下直衝向在旭龢道的大廈。這股強大的衝力令這幢12層高的大廈完全倒塌,當中導致67死19傷。
由於寶珊地段有深厚的礫石崩積層 (thick colluvium),而且地下水位又高,容易再發生山泥傾瀉,為避免同類事情再發生,土力工程拓展署從2006年至2009年間,完成了半山區寶珊地段的山泥傾瀉防治工程。利用最新的工程技術鑽挖隧道,並安裝了共73條,而每條長達90米的排水斜管以降低地下水位,以提高山坡的穩定性。另外,洞內亦運用了多項先進技術來監測地下水及使用自動壓力緩解系統以控制地下水在指定範圍內。在其中一條隧道的盡頭更擺放了天文台的地震監測儀,用來監測世界各地的地震,並把資料傳送天文台作分析用。
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極端天氣將會越見明顯,天文台更指出香港大雨發生頻率自二戰後有輕微上升。自1947至2014年,每年的大雨日數(一小時雨量超過30毫米) 平均每10年上升0.3日 (資料來源:天文台網頁),因此山泥傾瀉防治工程工作卻是刻不容緩,以保障市民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