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舉辦了一個以西貢墟為考察地點的活動,因而對西貢墟的歷史增加了認識。
西貢墟原先是一個三面環海的半島,即現時西貢舊墟的所在地。早於明朝,已有漁民聚居。當時,很多東南亞、中東沿海及東非等國家均向明朝進貢,這些由西方來朝貢的船隻多停泊於此,西貢之名就由此而生。
早年,來往西貢墟只能倚靠海路,直至1940年代日軍興建西貢公路之後,西貢墟與各區的連繫才日漸增多。西貢公路的英文是Hiram's Highway,根據網上的資料,其名字的由來頗為有趣。原來Hiram是美國一隻香腸的品牌名稱,由於當時負責修建公路的是一名英國軍官(K. Potts),而他非常喜好這品牌的香腸,其他軍官就戲稱他為Hiram K. Potts,西貢公路亦因此得名。
60年代,香港政府為了處理水荒的問題,決定於西貢半島南岸與糧船灣洲之間的官門海峽興建萬宜水庫。整個工程涉及多個漁村及眾多艇戶的遷徙安置。他們部份被安排遷至現今位於西貢戶外康樂中心旁的對面海,包括對面海村、萬宜漁村、官門漁民新村等;其餘的就搬至西貢舊墟旁多幢的四層高建築物處。
而今日的西貢墟——西貢舊墟以外的地方,包括翠塘花園、西貢花園、西貢碼頭、沙下的海濱公園及公眾泳池等,都是於1978及1993年兩次填海工程而得來的地方。由墟內的樓宇高度變化足可引證這七十多年來西貢的市墟發展。
另外,宗教信仰原來對西貢墟的發展亦有著重要的地位。西貢舊墟旁的天后及關帝古廟相信是眾所週知的宗教景點。但遠在1864年,已有天主教神父來到西貢展開傳教工作,除了向居民派發糧食、日常用品外,其後更建立聖心堂、崇真天主教學校、鹽田梓的聖約瑟小堂等建築物。而基督教的中華完備教恩會西貢堂及靈恩台的教會村亦座落於對面海,此處的露天平台更是俯瞰整個西貢墟全貌的理想之地。
大家下次再到西貢墟時,不妨追溯一下這些歷史之痕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