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用地與空間佈局,是由於各種因素結合的結果。包括地理(地質和地貌) 、歷史及文化、經濟(可達度影響競價地租)、 鄰社用地(互惠與排斥)、政府規劃等因素。其中交通網絡的發展,可說是塑造日後城市發展非常主導的因素。
以油麻地佐敦區為例,是香港城市發展最早的社區之一。但由於近年集體運輸系統的興建,該區的面貌亦隨之而改變。自2000年之後,港鐵九龍南線全線通車,西九龍一帶高級屋苑及購物中心亦陸續落成。這是由於港鐵通車使附近一帶的可達度增加,縮短通勤時間令來往該區更為便捷,人流亦更興旺。正因如此,這一帶舊區用地的改變壓力亦大增。
以下介紹一個地方,可能被我們忽略,但亦與九龍區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是服務市民達一個世紀的地方──油麻地果欄(油麻地鮮果批發市場)。早於1913年,已有人在果欄的現址從事食品交易,售賣水果、家禽、 鮮魚、果菜、雜貨等貨物。這裡之所以能成為九龍區的主要食品批發市場,是由於交通網落方便:附近有油麻地避風塘(即後來填海而成的渡船街一帶),尖沙嘴又有火車站,可算是水陸運輸的交通樞紐。在1920年代以前,這市場原是一個草棚。在1920-30年代,政府將土地賣給批發商,一排十六間的商舖因而建立。從美學及文化層面上,她是一個“活”的文物,如市場有單層和雙層的磚塊和石頭建築,地面主要作交易及卸貨用途,一樓通常用作存儲用途。走進其中,以為會迷路,其實亂中有序。更值得一看的是於屋頂上古舊的戰前招牌,讓人一見難忘。據說攤檔幾翻易手,上手或退出江湖,或以離世,但下手依然掛著舊的招牌。¹由於具歷史價值,該文物於1990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至2009年被提升為二級歷史建築。從社會層面看,她是一個世紀以來的水果貿易地帶,最活躍的時間是凌晨4時至早上6時,每日交易超過50,000箱水果,水果來自本港及由內地、東南亞和美國進口。
油麻地果欄,可說是活的文物,亦是本土建築的代表。然而,近年果欄存在於油麻地社區卻引起不少討論。有人提出,她的存在對該區居民生活帶來不便,對社區衛生環境亦有一定的影響。例如交通方面,果商在路邊卸貨,引起交通擠塞,並影響行人及駕駛者安全,更曾發生致命交通意外²;噪音方面,果欄的工作時間以凌晨最繁忙,運貨與卸貨的噪音對就寢的居民頗為滋擾³;衛生方面,腐爛的水果經常被搬運工人或購買水果的工人棄置路旁,發出嗅味及易令滋生蚊蟲。
正因如此,有人提出果欄應搬遷以善用該地,整體配合香港城市的發展。亦有人反對,提出搬遷後會將附近的其他文物建築割裂,令該區各文物建築之間所構成的歷史氛圍亦因此削弱。然而,我們如何在保育的同時,也能兼顧社區環境及居民的生活素質呢?這是值得我們探究的議題。
鄧懋芳 地理科老師
參考資料:
油尖旺區議會(2006):〔 油尖旺區風物志〕第四版,香港,油尖旺區議會出版。
徐振邦〔百年生果貿易市場 ︰油麻地果欄〕【大公報】 2013年12月1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