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將於明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實施全面的禁止底拖網捕漁,受影響的漁民將會獲得一次性的賠償,立法會亦已通過這十七億的賠償方案,從海洋保育的角度而言,這似乎是一個重要的勝利,但漁民的未來將會何去何從呢?我剛剛參加了由世界自然基金會及勃勃海洋合辦的漁民轉型工作坊,由不同的業界代表親述他們所要面對的挑戰,以及為香港未來的漁業帶來一點啟示。
香港的漁農業政策
眾所周知香港昔日是一個重要的漁港,漁民世世代代已在香港沿海水域作業捕漁,六七十年代仍漁獲甚豐,直至香港工業迅速發展,水質污染日漸嚴重,加上海岸工程堆填處處,漁業捕撈缺乏規管,導致濫捕情況出現,同時又有內地漁業競爭等因素,使香港漁業走向沒落的現況。現在,香港經濟形態不斷轉型,金融服務地產等成為核心的產業,漁農業早在八九十年已被政府邊緣化, 農業僅餘少數的轉為高質有機生產可以苟存,漁業亦在高油價,沒有年輕一代願意投身的情況下,已成為夕陽工業。香港政府對漁農業採取輕視的態度,與已發展的國家不同,即使先進如日本,他們都很重視國家的漁農產品,除政府的補貼外,很多時政策都鼓勵這些為國家民眾提供最基本的食物生產能持續下去,絕不會像香港般任由其被淘汰。在確保香港有充足及安全的進口食物的同時,政府似乎沒有政策為本土生產的漁農開拓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有與會的團體建議政府除了撥出一筆賠償款項外,更應為漁業的未來發展撥出對等的基金,基金的實質運作應配合漁業的特性,最起碼申請基金不需要漁民填寫大量的文件,而基金的注資可以考慮從一些對海洋污染和破壞等工程中抽取,如新機場第三條跑道,有著污者自負的原則。不過,即使財政上真的容許漁民轉型,他們還要面對的問題頗多。
機遇與困難
香港近年參與潛水和生態旅遊活動的人數不斷上升,有潛水業界人士表示他們已有將漁船改裝成潛水用船隻,並聘用漁民擔任船長、或協助日常運作的工作人員,在這方面有一定的成功經驗,但都認同潛水仍屬小眾活動,發展空間有限,而聘用的人數亦不多。有南丫島漁民文化村的代表表示生態旅遊是頗受學界及本地人士歡迎,有潛力推廣與海外遊客或內地自由行,但他也分享了不少轉型時的苦況,政府不同部門有著重重的關卡,如消防要求有灑水系統,食環署嚴禁漁排上明火煮食,他希望讓參加者體驗漁民的生活,在船上或漁排住宿可能又另外申請其他的牌照,最令人氣憤和諷刺的是,遊人明明是希望體驗真正的漁民生活和認識他們生活的原有空間,卻因為安全或種種的理由,要求他們更改或安裝一些不相配的設施等,這不單令有心轉型的漁民面對種種的難關,更令遊人大失所望。政府在這方面要做的真的很多,簡化牌照的申請,調整切合漁民的規限要求,整合部門間的溝通,在旅遊推廣方面,更應大力推廣認識香港舊貌的漁村生活或漁業生態遊等。
海事服務
漁民世代以海為家,轉型為海事服務是理所當然,香港現時的遊艇業發展已飽和,問題原來是政府一直未能推出新的遊艇泊位,要解決問題其實可以很簡單,政府可以開放現時甚低使用率的避風塘或將會關閉的貨物起御區,令數以百計等待停泊位的遊艇可以使用,帶動相關的行業,如遊艇清潔維修、往來停泊區的水上的士等。海事處在這方面未有明確的計劃,但漁民現時爭取的最基本要求是希望能將駕駛船隻的考牌制度,以口試代替筆試,讓不太識字的漁民也可以考獲遊艇船牌,為轉型作 好準備。
漁民應被尊重
這個工作坊是由兩個環保團體,邀請了不同業界的代表出席討論未來的發展方向,漁民的代表佔了一個重要位置,因為主辦團體深明轉型的成敗是有賴漁民的意見與參與,漁民團體的意見會一併列入報告中,最後送交政府考慮。有漁民在會上認為社會人士一般都對漁民這個行業不太尊重,把沒有學問知識與漁民劃上等號,他期望大家認同漁民昔日為香港所作的貢獻,為香港這個獨特的漁村文化留下一點的生活空間,為他們能為未來開拓新的一頁作出一點的支持與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