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訪港的黃色巨鴨,為我們帶來不少歡樂。她雖然已離開, 但大家不用失望, 可以到新界東北,近沙頭角的吉澳海,探望另一位巨鴨先生,他就是自晚白堊紀(Upper Cretaceous Period) ¹已長駐在此的——鴨洲島(Ap Chau)(Robinson Island)。
早白堊紀晚期,香港中生代火山活動漸漸平靜,環境變得異常乾旱炎熱。日夜溫差大,加速了岩石的風化。在暴雨的季節,雨水快速地沖蝕礫石和砂泥,把它們搬運到沖積平原上沉積下來,形成了白堊紀火山活動平息後的三個沉積地層,分別命名為八仙嶺組(Pat Sin Ling Formation)、 赤洲組(Port Island Formation)、吉澳組(Kat O Formation)的沉積地層單位 。而鴨洲島屬於吉澳組時期形成的岩層,主要為一套含豐富鈣質膠結物的角礫岩、礫岩及含礫粗砂岩組成。
從水平方向看,鴨洲外型像一隻巨鴨伏於吉澳海之上。島的西北方有一海岸的侵蝕地貌——海蝕拱,它就是「鴨眼」 的部份,而「鴨眼」的後方, 地貌上有一明顯的凹陷部份,此為「鴨頸 」。除此以外,在「鴨眼」之下,亦可分辨海蝕平台的地貌。
這些地貌之所以形成,是由於岩石的差異侵蝕所致,岩石的石質不同、斷層或岩脈的位置,使岩石的抗蝕程度不同,而且四週環海,海浪成為主要的侵蝕媒界。因此,風化剝蝕集中於抗蝕力較弱的岩石之處進行,隨著歲月時間,形成鴨洲特殊的地貌。
鴨洲的岩石主要為沉積岩,可見角礫岩、礫岩及含礫粗砂岩,而組成岩石的沉積物以礫及粗砂為主,可推論沉積物被搬運較短的距離便沉積下來, 主要於山麓堆積或斷崖下形成的沉積作用。岩石以紅色為主,乃含鐵質所致。上文所提及的八仙嶺組、 赤洲組、吉澳組形成的岩層,主要發育在新界東北地區,岩石帶以不同色調的紅色為其共同特徵,因而稱為百堊紀紅層。
香港地方面積雖然只有約1100平方公里,但多姿多彩的地貌景觀,值得我們一再探索,相信也能為我們帶來不少歡樂。
參考資料:
(1)土力工程處2007《新界東北-鴨洲》〈香港地質考察指引〉32-35頁。
(2)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2000 “8. Mesozoic Post-Volcanic and Tertiary Sedimentary Rocks” ‘The Pre-Quaternary Geology of Hong Kong’pp.123-1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