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帽山曹公潭一帶斜坡,以往農民 大量栽種大蕉,運往市區售賣,現時還遺留少量天然生長。本港栽種的食用蕉有兩種,少部份是香蕉,大部份是大蕉。大蕉原產印度、馬來西亞等地,經過人工栽 培,發展出各種變化,包括龍牙蕉、牛奶蕉、牛角芭蕉與及美蕉等等。除了果實供食用,亦可用作代糧,主要製成蕉乾(或蕉粉);假莖纖維亦可作麻,并可織布 (稱蕉葛),也可燒灰制碱。大蕉味甘、澀,性寒;可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大蕉生長速度快、繁殖能力強、對各種不同土壤多能適應,亦常被用作綠化和保護水土 之用。
大蕉學名 Musa x paradisiaca,由 Musa balbisiana 和 Musa acuminata 雜交而成,基因組合模式有很多種,但多數是三倍體,即兩組基因來自其中一個原種,另一組基因來自另一個原種。在減數分裂形成雄性和雌性配子時,三組染色體 無法平均分配以形成有效配子,所以胚珠不能正常受粉,產生正常種子,只會在果實成熟時萎縮成黑褐色小顆粒;但這樣反而大大改善進食時的口感。這種大蕉無法 用種子繁殖,可用無性繁殖代替,例如組織培殖、取母體萌出的小芽或用地下莖切塊繁殖。少數大蕉的染色體是二倍體,大蕉果實中就會有很多大如紅豆的種子。
饒 戈
生物科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