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次夜行探索中,給我有機會目睹蚱蟬的羽化,令我印象難忘。整個過程,歷時不過是個多小時,但對於牠來說,卻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刻。原來牠自卵孵化成為若蟲後,便一直過著不見天日的日子。多年來,一直長埋在土壤中,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為生,有的可能埋在泥裡達七年之久。蛻變之前,若蟲會沿樹幹往上爬,然後待在一處,自胸背破殼而出,先是頭胸,然後腹部,翅膀亦同時展開和硬化,可能由於這個時刻也是牠生命中最脆弱的一刻,大多的蛻變都會在晚上發生。羽化後的成蟲,馬上會展開尋覓配偶的任務,蟬鳴聲的響起,亦代表著炎夏的來臨,而不同的品種,亦會奏著不同的樂章,為大自然譜出生命的樂曲。
《本草綱目》早有記載蟬脫可以入藥,而近年內地亦視蚱蟬的若蟲為藥膳營養價值高的食物。可惜,由於樹林砍伐,都市發展等,蟬的生境大減,有人想出利用人工飼養的方法去供應這個經濟市場。這似乎能減少野外的過度濫捕,但很多其他沒有經濟價值的品種,會否因為要讓出更多的地方來養殖經濟品種而被推到滅絕的邊沿,則值得我們來反思?
生物科老師
黃志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