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末,香港政府已經提出在新界東北地區發展三個新市鎮以容納更多人口,新發展區包括古洞北、粉嶺北為新市鎮,坪輋打鼓嶺則作露天貯物用地。由於當局曾因四萬五的房屋政策而作停建居屋及公共房屋,致使此新市鎮計劃停滯不前。最近政府重提此計劃,規劃署將於本月就此計劃進行公眾諮詢。
各大報章在2008年11月13日報導此計劃,當得知此計劃時,我有兩個存疑。
第一,古洞北新發展區位處生態價值極高的保育地點塱原,亦是香港現存最大的淡水濕耕農地,更保留著香港獨有的圍村文化及建築,這些香港集體回憶將會隨著發展而消失,田園氣息和歷史文化能夠保留下來嗎?
第二,計劃建議新發展區採用環保規劃,以鐵路作主要交通工具、減少道路,興建完善單車徑及行人網絡,更會使用太陽能、循環水資源、興建低能源耗用的綠色建築等「可持續生活環境」。理想與實踐往往步伐不一,理想終歸是理想,根據九十年代香港數個失敗的新市鎮經驗,使我對這項理想的環保規劃存在懷疑。九十年代的新市鎮如將軍澳、馬鞍山和東涌,皆是十分失敗的規劃,根本上就毫無規劃可言,只是以路為先,沒有做到「以人為本」及「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在香港這個以經濟掛帥及地少人多的社會,土地利用與規劃真的能達致可持續發展嗎?
陳燕明
地理科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