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的地貌景觀,可由地球多年的板塊構造運動塑造而成,我們稱為內營力作用。但地貌亦因時日而變幻無窮,各種天氣變化,包括溫度、濕度的改變,以及地表河流、海浪、冰川和風蝕的力量,都會令岩石崩解、風化和侵蝕,這些稱為外營力作用。就是因為這些大自然的力量,地球表面被不斷雕琢成各種壯麗的景觀。除此以外,還有一種力量是來自地球以外的,就是由太空星際合力改變地球地貌。這些地外力量造成的相關地貌,稱為隕石坑。
當我們在晚上用小型望遠鏡觀察月球時,可看見不同大小的隕石坑,或稱為環形山。隕石坑之所以能在地球表面形成,是因為一些太陽系內的小天體,包括小行星、彗星還有流星等撞擊地球所致。這些存在於太陽系中的星際物質圍繞著太陽運動,它們有各自的軌道。但當它們軌道的與地球的軌道相交,而又同時抵達相交點時,才會發生撞擊事件。
當小天體衝入大氣時,會向地面高速墜落。但由於阻力越來越大,使溫度急劇上升,小天體因無發承受墜落時過於巨大的衝擊力,大多數會在大氣中激烈燃燒並化作煙塵,甚或爆炸解體。而小天體爆炸時形成明亮的閃光,就是我們看見的火流星或流星。如果小天體比較大,它的碎片或衝擊波便沿原有的路線繼續向前推進,當它成功到達地面時便會擊出大坑。
一般來說,地球表面有濃厚的大氣保護著,地外物質或小天體是無法到達地面而形成撞擊坑。小天體撞擊地球的速度非常高速,最少為每秒11公里,因此它們大多數會在大氣中燃燒殆盡或爆炸解體。據推算,假設一顆石質小天體進入地球大氣的角度為45°,那麼它的直徑必須達到100米以上,才有可能衝破大氣的阻礙而到達地面。但百米以上小天體撞擊地球是千年一遇的罕見事件 。
當然,以46億歲的地球而言,也曾經歷多次這些天外來客的光臨。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相信是發生於今年2月15日,約直徑十五米流星體撞擊俄羅斯的事件。估計該小星體未墜落地面前已經爆炸,使湖中形成大坑。這是衝擊波到達地面後造成的破壞,而非隕石直接撞擊所致。
以上所述,只是對隕石坑的成因作簡單介紹。如希望作深入的了解,可參看有關書籍,並留意本中心的網頁和日後舉辦的專題天文講座。
照片攝於:
Henbury Meteorites Conservation Reserve, Australia
此隕石坑保護區共有14個隕石坑,直徑7至180米,最深約15米。估計於4200至1900年前形成。發現該隕石坑群的時候,也同時找到含鐵鎳的隕石。此區亦是世界上保留得較原整的隕石坑區之一。
參考資料:
1.《天文愛好者》2013年3月,頁23-29。
2.《中國國家天文》2013年第四期,頁22-32。
3. O. Richard Norton, 2002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Meteorit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