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香港自然環境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莫過於是香港地質公園的設立。經歷多年籌備和申請,本月三日香港獲國家頒發證書,達國家級的地質公園正式開幕。有關的資料和介紹,報章及網上已有很多篇幅報導,這裡略過不述。
地質的課題一向都不是同學最感興趣的範疇。即如在大學主修地理的,也未必個個對此懷有熱忱。原因之一,也許是其知識的專門偏類。
研究地質,細緻處如顏色、結構、節理、解理、屬性等,往往涉及化學、物理或生物過程。這些知識通常都不是一般社科或文科學生所能具備。學生對其形成過程既只能「一知半解」,興趣當然就濃不起來。另一方面,要研究地質,又不能只著眼於細緻處。因為地貌形成,牽涉的規模可大可小,大至板塊運動、造山過程;小至石塊崩解、風化侵蝕。而大規模的地質現象若不能抽身從宏觀處觀望研究,就很難可以盡窺全貌。這裡所說的「抽身」,實質是要於荒山野嶺、日曬雨淋之下攀山涉水,跨過萬水千山,方能蹴就。當中艱辛,可想而知。
再者,大多的地質、地貌亦缺乏活潑的變化和移動,不像昆蟲般色彩斑斕、雀鳥般空中飛翔。研究地質,就有點像法醫官檢屍緝兇,只能靜靜地從默不作聲的對象中想像出個所以然來。其中的樂趣,相信不是每一個生活於現代社會,事事講求快捷即達的都市人所能體會得到。
地質資源一向都不及其他自然生物資源所為人重視。而香港地質公園的成立,正好提醒市民對周遭環境多一份的瞭解和關懷,從而對地質資源負上多一份承擔。 這一步,是香港地理教育發展上重要的一步。
地理科老師
盧炳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