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政府的文獻中,荃灣是第一個新市鎮。但是,若果我們看看荃灣的土地利用分佈、規劃及環境質素,就會發現她與其他新市鎮——例如沙田、天水圍等——有著很大的差別。
其實,荃灣是在1960年代發展的兩個衛星市鎮之一。另一個是觀塘。因此,她的規劃跟觀塘的很相近:大量的工業用地、工業區與住宅區鄰近、區內設有公共屋村供低收入勞動人士居住、雖有休憩設施但欠缺完整規劃……
衛星市鎮的出現,主要是要紓解當時人口過度集中的市區——九龍半島——所承受的壓力。因此,政府特意在市區的東面(觀塘)和西面(荃灣)發展工業並興建廉租的公共屋村,以吸引低收入勞動人口分散遷徙。不過,衛星市鎮的概念、設計和規劃不及後來新市鎮計劃的完善和全面。故此,經歷四十多年的發展,荃灣及觀塘均出現城市衰落的現象、面臨市區重建的局面。
萬景峰是荃灣七街重建計劃的第一期項目(第二期項目是鄰近的如心廣場)。此計劃由信和置業及市區重建局合作發展。預計將面積達二萬平方米的荃灣舊區七街(楊屋道、沙咀道、大河道、西樓街、河背街、新村街和禾笛街)發展成五座樓商44至47層的住宅物業及三層基座購物商場的新型商住地區。
政府的原意是藉此改善區內的民生、經濟及環境質素,並為荃灣發展另一個核心區。不過,萬景峰位處荃灣的外圍,雖然鄰近有西鐵車站、如心廣場巴士總站等交通配套,但與荃灣地鐵站的市中心位置仍有一定的距離,交通未算於非常便利;而且附近的荃灣舊區範圍不小,生活環境有待改善,收地重建亦需要相當的時間。看來,要達致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區,仍要拭目以待。
最近,觀塘裕民坊已經落實重建計劃。政府將斥資300億元12年分階段進行大規模重建。重建將著重商業、住宅、社區、綠化及政府功用作平衡發展,並顧及保留原有的社區特色。綜觀而言,此計劃較荃灣的七街重建更完備及安排更妥善。
兩個衛星市鎮都是香港60年代都市發展的痕跡。但面對重建時,這對雙生兒卻似乎有著不同的命運和際遇。
地理科老師
盧炳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