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機會走訪香港東北的邊境禁區沙頭角,同時,利用沙頭角碼頭的便利,到附近的鴨洲、荔枝窩和榕樹坳村等進行生態和地質旅遊。帶領我們一行的是多年來為沙頭角爭取開放的曾玉安村長,在他的分享中,對於香港邊境禁區未來的開放有了探究的興趣,希望在此引發大家一同討論邊境的發展方向。 規劃署近年積極研究未來邊境禁區開放後的土地規劃和利用,如邊境禁區的土地規劃研究、改善流浮山鄉鎮及鄰近地區研究、改善沙頭角鄉鎮及鄰近地區研究和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規劃及工程研究等,以上的項目皆可在規劃署網頁看到 http://www.pland.gov.hk/pland_tc/p_study/prog_s/index.html ,政府更透過不同的渠道徵集市民的意見,希望了解不同持份者的需要,達到平衡發展和保育的目的。
當日第一站是到沙頭角墟,有一個低密度的公共屋村 ⎯ 沙頭角村,別具特色的騎樓建築群 ⎯ 新樓街,還有小社區中的消防局、郵局和街市等,據曾村長描述昔日這個社區非常熱鬧,中英街吸引眾多遊客,帶旺整個社區的經濟活動,但現在是十室九空,人流疏落,他希望政府能開放沙頭角墟,為這個社區注入新動力,創造旅遊和就業機會。政府的邊境禁區開放計劃,並沒有包括沙頭角墟,主要是保安局擔心治安和偷渡等問題,初步的建議只開放沙頭角公眾碼頭,以團體包車形式,到碼頭後即登船,可以走訪多個東北的島嶼, 但卻禁止遊人踏足新樓街等地方,曾村長堅持不接受這個妥協方案。生態旅遊除了欣賞和認識自然生態外,了解當地文化和扶助當地經濟也相當重要,只到訪沙頭角碼頭肯定不能達到生態旅遊的目的。
下午的行程,先乘快艇到鴨洲,多年前來的時候要由大埔租船出發,一個半小時的航程才能到達,現在由沙頭角碼頭前往,需時大大縮短。香港成立地質公園後,鴨洲都成為地質旅遊的其中一個熱點,和多年前比較,還好這裡只是建多了一個觀景台,其他的天然海岸仍保留原貌。下一個目的地荔枝窩卻改變較多,記得約十年前到訪,唯一的方法是由烏蛟騰行個多小時山徑,方能抵達。當時郊遊設施欠奉,感覺較原始,現在有不少新的建設 ⎯ 如廁所、廣場、避雨亭和一些用木鋪設的山徑等,設施是方便了郊遊人士,但不宜過度建設,反客為主。最後,我們探訪鄰近荔枝窩,但甚少人認識的荒廢村落 ⎯ 榕樹坳村,這條連路都甚少人打理的村落,雖然瓦礫處處,但很有荒野的味道,希望日後禁區開放後,這裡不會成為另一個荔枝窩。在推動生態旅遊的同時,與環境相配合的基本設施是有需要興建的,但當旅遊地點變得相當便捷,遊客大增,原始的郊野氣氛不見了,興建的設施要擴大以應付需要,那如何能取得平衡著實不易。
當我看一看邊境其他地點的規劃,有不少是希望發展生態旅遊,由最基本的興建行山徑,到單車徑,甚至是生態旅舍等,這一切似乎都離不開發展,令人擔憂的是,即使一些生態價值高的地點如蠔殼圍魚塘濕地,規劃成綜合發展濕地保育區,即政府是容許發展商在該地發展,但同時要負責保育該片濕地,政府就沒有任何責任去主導保育的工作。香港邊境禁區一直以來實施的閒人免進政策,造就了一個難得的野生生物淨土,開放以後,要面對人類活動的干擾,希望她們能夠適應過來,繼續在我們的郊野繁衍。
生物科老師
黃志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