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在頗久以前的記錄片已看過珊瑚在紫外光燈下,會發出很獨特和美麗的螢光,但一直都沒有深究當中的奧妙,直至最近看朋友在香港浮潛,拍下一些螢光的珊瑚照片,我才嘗試用最平最簡單的方法,拍了幾種石珊瑚在藍光電筒下的模樣,並且希望和大家分享當中神秘的地方。
石珊瑚與水母一樣,同屬刺胞動物,但石珊瑚的珊瑚蟲能分泌外骨骼,作為保護珊瑚蟲之用。珊瑚蟲有兩層身體結構,內皮層有互利共生的蟲黃藻,會進行光合作用並為珊瑚提供額外營養,而外皮層有一種像綠色螢光蛋白質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的物質,這種物質會吸收短波長的光線如紫外線或藍光,繼而釋出較長波長的光線如綠色或黃色,形成螢光的現象。有科學家估計這種物質有助減少紫外光進入內皮層,有防曬作用,特別是對在淺水區生長的珊瑚有一定重要性。另有研究顯示,七至九成在淺水區的珊瑚都擁有綠色螢光蛋白質,但較深水地區只有約五成。由此,螢光物質確有助珊瑚免受紫外線傷害。
可是,有些石珊瑚品種,即使生長在淺水區,也可能沒有螢光物質,甚至某些品種,在同一個群落上,螢光物質只在某些部份存在。所以,石珊瑚以至海葵、蝦蟹、魚類等海洋生物都具有螢光的特徵,原因為何仍是科學界的迷團。
夜潛時加上紫外光燈,除了帶來另類的視覺享受和經歷外,對科學家或研究員其實也有很實質的幫助。強力而覆蓋面較大的紫外光燈,能照亮約十平方米的範圍,即使是細小初生的石珊瑚,螢光的特質讓研究員很容易發現,比起日間或普通的照明,這個方法能更有效記錄珊瑚。有些學者亦利用螢光特性,能預視珊瑚的白化情況,為珊瑚健康提早發出警號。
生物科老師
黃志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