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觀星樂 - 短夜星河 (24/6)

短夜星河 (24/6)

嗇色園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 主辦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間日照最長的一日,雖然近日黃昏的天文暮光可達晚上八時半,卻剛好遇上金星難得要十時才落山。唯晴雨不定的天氣會帶來驚喜還是嘆息呢?歡迎大眾報名參加可觀中心「天文觀星樂-短夜星河」,齊齊透過巨型望遠鏡看星賞月,體驗天文的樂趣。

日期: 2023年6月24日(星期六)
時間: 晚上19:00 - 21:30
地點: 嗇色園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
(荃灣荃錦公路101號)
節目: (1) 短講 「短夜星河」
(2)觀星
(3)星象館體驗
費用: 全免
名額: 40
對象﹕ 適合公眾人士參加 (五歲以上)

參加辦法:
香港時間21/6 (三)22:58夏至 起於此網頁報名,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報名連結: 名額已滿 多謝支持

每人限留4位,參加者需年滿五歲或以上。可觀中心保留拒絕未經報名及未滿五歲之人士進入。
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

 

查詢:
電話 2413 7122
電郵 astronomy@hokoon.edu.hk

注意事項:
(1)如當日天氣欠佳或其他原因取消活動,本館將於當日下午5時透過本網頁及facebook天文專頁Instagram天文專頁公佈,並以手機短訊通知已登記手提電話號碼的參加者。
(2)若在活動期間天氣轉壞,屆時活動可能提早結束或改到室內進行。
(3)本館可能按天氣或當日情況更改活動內容而不會事前通知。
(4)請注意自己及同行者的個人及財物之安全,請小心保管財物及照顧小孩。
(5)活動當日如有不適請不要前來參加活動。
(6)活動場內請勿進食。
(7)請遵守在場工作人員指示。

交通安排:
(1) 於荃灣地鐵站乘搭紅色的士直達(車費約HKD$30-40)
(2) 可自行於荃灣川龍街乘搭往川龍的80號專線小巴
(3)可於荃灣乘搭51號巴士
(4) 本中心車位有限,駕車者必須在報名時提供車牌登記,並提前10分鐘到達。可觀中心保留拒絕一切車輛泊車之權利。

地圖:http://www.hokoon.edu.hk/contact-us/

 

如欲加入本館的通訊錄,以電郵方式收取本館的天文活動資訊,請以"subscribe"為標題電郵至astronomy@hokoon.edu.hk
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 http://www.hokoon.edu.hk
Facebook天文專頁http://www.facebook.com/hokoon.astro
電話:(852)2413-7122 傳真:(852)2493-6612


【電子學習教材套:氣候變化】EP5. 影響地球溫度的因素二:地球的反射率

「嗇色園主辦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及「香港天文台」合作編製電子學習教材套,讓師生進一步瞭解氣候變化。

《電子學習教材套:氣候變化》網頁:https://www.climatechange.edu.hk/?lang=zh-hant

《電子學習教材套:氣候變化》:https://www.hko.gov.hk/tc/climate_change/ed_package/files/CCpackage_c.pdf

 

#太陽輻射 #Solarradiation #全球暖化 #氣候變化 #全球增溫 #地理 #geography #ClimateChange #GlobalWarming

 

 


帶着觀眾去觀鳥! IG控制我們觀鳥的一天!觀鳥(上)


【電子學習教材套:氣候變化】EP4. 全球暖化成因一:太陽輻射

【電子學習教材套:氣候變化】EP4. 全球暖化成因一:太陽輻射

「嗇色園主辦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及「香港天文台」合作編製電子學習教材套,讓師生進一步瞭解氣候變化。

《電子學習教材套:氣候變化》網頁: https://www.climatechange.edu.hk/

《電子學習教材套:氣候變化》: https://www.hko.gov.hk/tc/climate_change/ed_package/files/CCpackage_c.pdf

#太陽輻射 #Solarradiation #全球暖化 #氣候變化 #全球增溫 #地理 #geography #ClimateChange #GlobalWarming


NameExoWorlds2022

2022年系外行星全球命名比賽


2024 / 2025 Senior Secondary Biology Field Trip

BTCK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for Biology Field Study

www.moodle.hokoon.edu.hk

HKNEAC opens an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account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urse. Before participating in the course, students may log in to the platform to learn more about relevant knowledge, concepts, and skills, and complete the quizzes. The platform will automatically record the learning progress and scores of each student so that teachers can keep track of the learning situation of each student.

 

 Topics available in Instructional mode only:

  1. The symbiotic world
  2. Exploring microhabitats
  3. Big secret of the cow dung microhabitat
  4. Electron microscope eco-exploration
  5. Microscope eco-exploration
  6. Bioblitz

 Topics available in Instructional mode & Investigatory mode:

  1. Study of a freshwater stream ecosystem
  2. Study of mangrove ecosystem
  3. Study of rocky shore ecosystem
  4. Study of sand flat ecosystem
Topic Field site Transportation Suitable period
Sep. – Nov. Dec. – Mar. Apr. – Jul.
1 The symbiotic world Ha Fa Shan Walking ✔✔
2 Exploring microhabitats Ho Koon Centre Walking ✔✔
3 Big secret of the cow dung microhabitat Ha Fa Shan Walking ✔✔
4 Electron microscope eco-exploration Ho Koon Centre Walking ✔✔ ✔✔ ✔✔
5 Microscope eco-exploration Ho Koon Centre Walking ✔✔ ✔✔ ✔✔
6 Bioblitz Ha Fa Shan Walking ✔✔
Nam Sang Wai Coach ✔✔
7 Study of a freshwater stream ecosystem Tai Kui Walking ✔✔
Cheun Lung Coach ✔✔
8 Study of a mangrove ecosystem Sai Keng Coach Please refer to the “Course dates suitable for coastal field study”
9 Study of a rocky shore ecosystem Ma Wan Coach Please refer to the “Course dates suitable for coastal field study”
10 Study of a sand flat ecosystem Ting Kok East Coach Please refer to the “Course dates suitable for coastal field study”

✔✔:Recommended;
✔:Feasible, though there is a higher chance that the course will be affected by weather and other factors;
-:Not recommended.


天文鐘

天文鐘

 

「夏、商、周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或許你聽過以上的說話,這是明末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所記。古人生活與天象悉悉相關,觀天象以授時、知時令,雖然沒有現代科學的理論和認知,但古人對環境的變化卻是親身的體會。現代城市人則終日藏身於不見天日的石屎森林之中,較少感受環境、天象的變化。

筆者早前收到朋友從捷克帶回來的禮物——布拉格天文鐘( Prague Orloj )的模型。此鐘建成逾六百年,安裝在老市政廳外牆,不單為布拉格的居民報時,更利用當時的天文知識和機械工藝,在鐘面顯示日出日落、曙暮光時間、月相、月球和太陽方位等實用天文資訊。或許你會認為那不是很特別的事,現在使用互聯網和電腦程式,很方便就可以在從電腦、手提裝置等獲得這些資料。但以六百年前的天文、數學、計時等技術長時間預測天象經已很不容易,還要把這些資料透過複雜的機械顯示在運行的鐘面上,是經歷長時間觀測和研究,智慧和技術的結晶,並展示當時的宇宙觀和文化。在2010年,紀念鐘樓六百週年,製作了一影片投射在鐘樓正面播放,展示鐘樓的建造、內部結構、受戰火摧毀、重建,與城市共同經歷的歷史。同年亦發佈了這個天文鐘的程式,給更多人接觸。

 

中國也有同類型的鐘嗎?

在北宋建造的水運儀象臺,以水力推動,集報時、星象模擬、觀星台於一身,較西方的天文鐘早數百年出現。唯因受戰亂破壞,遺留的資料未能讓後世完全彷照製造,無法知其全貌。

 

天文導師
曾展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