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四年四月 第二期

餐桌上的調味料——鹽

你可知香港的鹽業已有超過兩千年的歷史?

香港三面環海,海岸線綿長,加上得天獨厚地理環境,使香港成為理想的鹽場。本地有記載的鹽業始於西漢,直至宋代,香港的鹽業邁入了最盛期。然而隨著清朝康熙帝發佈遷界令,強行將沿海居民遷移至內陸,鹽場也因而由盛轉衰。直至上世界二十年代初,香港只剩下大澳、沙頭角、青山新墟和西貢鹽田梓這四處鹽田。

其中,規模最大首推大澳鹽田,全盛時期約佔全大澳三分之二面積;最細則在西貢鹽田梓,全盛時期曾達六畝之廣。但到了1970年代,大澳鹽田停產後,香港就再沒有鹽生產了。

然而今天,在西貢鹽田梓可以再次見証香港本土生產的鹽。這全賴鹽田梓村民積極復修部份鹽田,重建先祖鹽田的原貌,更獲得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獎」。

昔日香港的曬鹽場分為「砂漏法」及「水流式」兩種,鹽田梓是後者。引入海水,經過一連串的池,曝曬蒸發,最後成鹽。主要分為蓄水→蒸發→蓄滷→結晶幾個部份。

水流法產鹽

鹽田梓外圍的紅樹林,不僅能為野生動物提供良好的食物來源及棲息環境,其根系更是有毒物質的過濾器,是生產健康食鹽把關的第一道防線。

 

參考資料

  1. 東官濱海鹽勝雪 萬里波濤大嶼山 | 香港地方志中心 Hong Kong Chronicles Institute (hkchronicles.org.hk)
  2. 鹽田 | 鹽田梓 鹽光保育中心 (yimtintsai.com)

 

助理教師

朱淑予

三個北

碎片化的荃灣

野豬 Wild Boar

會咬人嗎?

兒童 繪畫

窗外景色

大自然實錄

天文鐘

城市鳥蹤

是糞還是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