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四年四月 第一期

認住呢條魚骨——廚餘處理

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垃圾徵費)是目前城中熱話之一。政府引入此制度是想藉此作為「減廢政策」的重點工具,祈盼社會各界、香港市民能夠珍惜資源,實踐源頭減廢及乾淨回收,以舒緩目前龐大的垃圾棄置量的問題。

為配合「減廢政策」的推展,環保署一直推出多項措施,而一般市民大眾除了關心「徵費制度」如何落實外,相信日常生活所產生的廚餘處理會是更貼身的議題。根據環保署資料,現時香港每天產生約3,584公噸廚餘,其中三成來自工商業,其餘七成來自家居,可見如何消減家居廚餘確是政策成效的關鍵之一。

環保署早於2012年就成立了「惜食香港督導委員會」,主力推動社區關注香港廚餘管理的問題。在工商界層面,委員會大力推行「惜食約章」及「咪嘥嘢食店」計劃,鼓勵商戶採取措拖與顧客共同從源頭減少廚餘,培養市民的「惜食、減廢」文化。

而在家居方面,署方積極推展「廚餘收集先導計劃」及建立「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 PARK 1)」,在公共屋邨及私人屋苑放置「智能廚餘回收桶」,回收家居廚餘,再運往「O PARK 1」進行「轉廢為能」。

「智能廚餘回收桶」與一般紫色的回收桶一樣,桶上印有一條魚骨的圖案,不過「智能廚餘回收桶」具備物聯網功能,當桶內廚餘達七成滿,系統會自動通知清潔人員更換內桶,因此每個廚餘桶大致可供最少500個住戶使用。

按環保署資料,目前全港約七成(149條)公共屋邨已安裝527部「智能廚餘回收桶」,而私人住宅樓宇的回收桶亦達109個。署方估計到2024/25財政年度,回收桶的數量將增至逾300個,大大提升回收的成效。雖然報章上近日有報道指出部分回收桶出現爆滿或機件故障,但署方已回覆此情況只屬少數,逾99%廚餘桶仍運作正常。

「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 PARK 1)」位於大嶼山小蠔灣,於2018年投入服務。回收中心採用「厭氧分解技術(anaerobic digestion technology)將廚餘轉化為生物氣(biogas)以作發電,供中心內的機器設備使用;而過程中產生的殘餘物亦可轉為堆肥,作農業肥料之用(中心內設有農場——O Farm,更僱了農夫示範以堆肥種植的效用)。目前中心每日可以處理約200公噸的廚餘,第二期「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 PARK 2)」亦已在新界北區的沙嶺興建中,預計於本年內啟用,屆時可處理多達300公噸廚餘。

除了「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 PARK )」外,環保署於大埔及沙田污水處理廠亦設有「廚餘 / 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分別每日可處理50公噸廚餘。因此,整體設施的廚餘總處理量達每日600公噸。

雖然這個數字跟香港每天廚餘生產量仍有一段距離,但千里之行,始終足下,源頭減廢始終是處理固體廢物的不二之法,就讓我們身體力行,為環境保育負上一份責任和付出一分貢獻!

 

地理科老師

盧炳洪

 

「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 PARK 1)」模型

 

將廚餘轉化為生物氣的厭氧缸

 

「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 PARK 1)」內的農場——O Farm,以殘餘物生產的堆肥種植園

 

公共屋邨內的「智能廚餘回收桶」

 

 

參考資料:

  1. 香港減廢網站 https://www.wastereduction.gov.hk/zh-hk
  2. 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 PARK1 ) https://www.opark.gov.hk/tc/index.php
  3. 香港環境保護署 https://www.epd.gov.hk/epd/tc_chi/environmentinhk/waste/prob_solutions/food_waste_challenge.html#Food%20Waste%20Collection
繭蜂 班鳳蝶 幼蟲

蜂終蝶影

飛天蠄蟧?

冬日之花

磁北、正北

昔日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