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屋建築群 (一)
以外牆顏色命名的黃屋、橙屋和藍屋,統稱為藍屋建築群;當中藍屋更被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藍屋的歷史要追溯到1920年,它一開始並不是藍色,而是灰色,直至1996年政府將水務署用剩的藍色油漆為72-74號三棟已收購地段的外牆翻新,「藍屋」因此得名。
復修前藍屋模型
藍屋經過活化後,不是只保留建築物外殼,而是採用「留屋留人」的方式;不但保留單位給原來租客繼續居住,更將部份單位出租。藍屋的租客需要參與恆常會議,共同管理藍屋和打造藍屋生活環境,例如一同種植花卉綠化藍屋和進行垃圾分類回收等等。
復修後藍屋
除此之外,藍屋更設有香港故事館,不時提供不同主題的文化導賞及展覽,讓公眾認識藍屋建築群之餘,亦了解灣仔的文化。而且,藍屋不時舉行鄰里活動,例如黃昏音樂會、工作坊等等;不但為藍屋帶來收益、凝聚社區網絡,更能發展社區多元文化,一舉多得。
藍屋採用這種自負盈虧的營運方式,能夠保留藍屋的傳統居住用途,更能為社區帶來新動力,增添灣仔的人情味。
下一集將會向大家介紹藍屋內的「舊物敍述空間」。
地理科老師
鄭嘉儀
參考資料:
- 藍屋網頁https://vivabluehouse.hk/tc/
- We嘩藍屋 Viva Blue House https://www.facebook.com/vivablue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