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荃灣

自1970年代初通過的「荃灣發展計畫」起,大大小小的工程隨之而來。伴隨著超過50年的發展,經歷市區的重建和更新、新的商場和住宅落成以及不斷延伸的行人天橋,荃灣早已變成社區配套齊備的「天空之城」。

 

本欄早前也有不少篇章提及荃灣的發展。我們知道荃灣因發展的不均衡而像一隻「熱鍋」,然而這隻「熱鍋」裏面還有不少的碎片。早在上世紀60年代鑽研城市發展的學者已經注意到城市在擴展時會以不連貫的形式進行,直到70年代法國社會學家Lefebvre才在分析全球城市發展時引進碎片化的概念。今天,我們也可以嘗試以「碎片化」(Fragmentation)的角度看看荃灣的城市景觀到底是如何「零星落索」地呈現在大家眼前。

 

一般理解而言,「景觀碎片化」(Landscape Fragmentation)指的是地區的景觀因不同因素的影響和干擾而導致該地區的景觀由統一、連貫的整體變成分裂、脫節的小塊。以荃灣為例,當我們俯瞰荃灣(圖一),不難發現這個社區的發展分布零散以及形狀不一,由最近處的綜合發展高樓、到低矮的社區設施和舊式唐樓和公共房屋,從簡單的土地利用而言,雖然多數的土地都被劃作住宅用途,但明顯看見住宅也分成不同類別:「新式私人住宅」、「舊式唐樓」、「公共屋邨」。從外觀上可見,這些樓宇無論新舊、高度以及樓宇結構(例如舊式唐樓地下的商鋪和新式住宅基座的商場)都有很大的分別。而除了住宅用地,我們還可以在左方看見部分柴灣角工業區和在中央的康樂用地(沙咀道球場),它們歷年來因為經濟發展和政策改變而導致碎片化的原因,也可以回溯至本欄早前也提及過的荃灣發展歷史。

 

荃灣被譽爲「天空之城」,有多條天橋連接起兩個鐵路站和多個商場,促進區內的人流往來,試圖透過天橋把幾個碎片群重新連結起來。但當有部分地方因交通網路發展而變得方便時,有一些地方也被進一步割裂成碎片。要吸引人流便需要靠天橋連接抵步,但沒天橋連接的地方則變成碎片的空間,恍如與社區脫節和不顯眼。在荃灣,昌樂大廈就是一個好例子(見圖二)。荃灣人或會稱呼這裏叫做「島仔」,因我們看見這個區域四個方向都被馬路和天橋通道包圍。小島周邊不見行人,就只能容納下一棟大廈、數個廣告牌和以影印公司為主的商鋪。相對天橋連接的商場而言,這裏無法構築起理想的社區網路,天橋無法將人流帶到這小島,甚至限制一般人參與和到訪這地方。除了昌樂大廈的住戶和想影印的人,誰還會到訪這座小島呢?

 

對於地理人而言,「碎片化」的理論常被用作解釋熱帶雨林被道路分割而導致森林碎片化和生境退化,但其實也很適合我們看城市的規劃和景觀。除了荃灣,你還能發現哪些碎片化的社區呢?

 

地理科老師

黃樂詩

 

圖二:昌樂大廈

 

延伸閱讀:

《雙生兒》: www.hokoon.edu.hk/weeklysp/0706_1.html
《鍋中荃灣》 : www.hokoon.edu.hk/weeklysp/0810_3.html
《荃灣 · 連橋》 : www.hokoon.edu.hk/weeklysp/1111_4.html
《觀塘‧荃灣》: www.hokoon.edu.hk/weeklysp/1311_4.html
《市區更新(1) — 重建發展》 : www.hokoon.edu.hk/weeklysp/1910_4.html
《市區更新(4) — 文物保育》 : www.hokoon.edu.hk/weeklysp/2102_2.html

 

參考資料:

市區重建局(2010)。《荃灣市中心項目經濟影響評估》。https://www.ursreview.gov.hk/tch/doc/EIA%20CHI%20Final%20Draft%20Report_1252010_merged.pdf

朱雅倫、陶欣冉、鄭瑋鋒(2019)。《城市景觀破碎空間的修復——以福州高架橋下空間為例》,福建農林大學

Henri Lefebvre (1992).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Wiley Blackwell

繭蜂 班鳳蝶 幼蟲

蜂終蝶影

飛天蠄蟧?

冬日之花

磁北、正北

昔日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