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水門

如果問連接市區與大嶼山的主要行車大橋的名稱是甚麼?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答是青馬大橋。但其實,青馬大橋只是香港8號幹線連接青衣及馬灣的一部分;另一座行車大橋則是連接馬灣至大嶼山的汲水門大橋。

汲水門大橋橫跨汲水門,連接馬灣及大嶼山青洲仔半島之間。據說此海峽原名「急水門」, 該處海灣因航道狹窄(航道只闊一百八十米)、水急浪高而得名。船隻航行此處,凶險非常,時有翻船意外。相傳當地村民特意在水道兩岸(馬灣的馬角咀及龍蝦灣、青洲仔半島的二轉等地)放置了三、四塊約兩米高的「鎮流碑」,用以鎮壓急湍的水流。之後此處更改名為「汲水門」,並於馬灣碼頭豎立刻有「馬灣汲水門」和「汲水無波」的牌坊。

雖然汲水門水急、道窄,但其位處於維多利亞海港西面,恰如位於東面的鯉魚門海峽,是船隻進出維港必經之路;所以,眾多挖泥船及大型貨運船都會途經此處。翻查紀錄,汲水門過往確常有撞船翻沉等事故發生。如:2002年3月12日一艘挖泥船與貨櫃船於汲水門相撞,挖泥船沉沒,導致一死七失蹤的海難事件。最終,海事處於2002年11月1日實施規例,將汲水門劃定為「特別區域」:「凡總長度超過10米的船隻,如沒有特別批准,一律不得從燈籠洲的西南面和東北面進入特別區域」,期望通過限制船隻數量和航道使用方向,以改善海上的安全程度。

另一方面,汲水門有利航運的地理位置,亦使其具有獨特的經濟價值。光緒二十三年(即1871年),清朝政府便選擇了馬灣成為其中一個海關稅廠,後名為「九龍關」。話說當時稅官為了檢查船隻往來徵稅,須建造一條小徑由西南邊的馬角咀通往北面的北灣,卻遭到路線途經的田寮村村民反對。經多輪商議後,村民最後以「借地」名義,准許稅官建造七英尺寬的小徑。此乃現時汲水門馬灣碼頭旁立有「九龍關」及「九龍關借地七英尺」兩塊石碑之由來。

汲水門的奇聞軼事,相當趣味盎然。

地理科

盧炳洪老師

三個北

碎片化的荃灣

野豬 Wild Boar

會咬人嗎?

兒童 繪畫

窗外景色

大自然實錄

天文鐘

城市鳥蹤

是糞還是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