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土地供應策略 ﹣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正式展開了,政府文件加上傳媒報導,普遍被理解成在第一階段收到強 烈反對的填海地點如將軍澳和馬鞍山已被剔出考慮選址,現階段的五個選址是較少影響居民,而且增加的土地供應能應付未來人口增長和住屋需求,更甚的曲解是能為香港人提供較大的居住空間和能負擔的樓價等。現在我嘗試從不同的研究,展示這個全面的填海規劃圖,讓大家能對這次的諮詢作出一個理性而合理的回應。
填海圖的誤導
由25個填海點減至五個,數字上是政府很大的讓步,實質所填海的面積是有增無減,第一階段建議最大的人工島為長洲南約1500公頃,而現在五個近岸填海總面積約為六百公頃,連同中部水域人工島,總面積約為2000-3000公頃,比起機場人工島還要大兩倍。另外,有很多人以為在中華白海豚一帶出沒的海域,填海面積不過是360公頃(以建議的下限計算:龍鼓灘200公頃、小蠔灣100公頃、欣澳60公頃),對牠們的影響應該可以接受,但政府卻沒有將興建中、未來計劃填海的地點都顯示在填海圖裡,以落實並正在進行填海工程包括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130公頃)[1]、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南面出入口(約20公頃)[2],擬建及評估中的第三條跑道(650公頃)[3],進行第一階段諮詢的東涌新發展區(約200公頃)[4],單是這些項目的總填海面積已有1000公頃。中華白海豚已因赤鱲角機場失去了約1200公頃的水域,牠們還能承受多一個機場的壓力嗎?
建生態海岸?
政府官員在推銷填海時,建議在生態影響方面能做的補償是建一些生態海岸,確保沿岸的破壞減至最低,這簡直是人類自大到了極點的表現,若以龍鼓灘為例,這個海岸的內灣是天然沙灘,兩邊為礁石岩牆,填海會把彎曲海岸線拉直,而平直的海岸加上水流急湍的龍鼓水道,難道工程人們可以在這裡建一個泥灘濕地?由深井到龍鼓灘約二十多公里的海岸,不是被填海拉直建屋起路,便是成了避風塘、物流和發電廠的起卸碼頭,現在留下來的也不過是沙灘/泳灘,以及少量的天然岩岸,龍鼓灘約五公里的天然海岸可以說是青山公路僅餘最長的一段了。對岸的大嶼山北岸情況也不相伯仲,連接機場的北大嶼幹線基本上已把北岸由欣澳至東涌變成了人工海岸,只剩下陰澳半島約4公里的天然海岸和海灣。天然海岸往往彎曲多變、海床的坡度亦深淺有致,往往這些潮間水域,是眾多海洋生物的棲息和繁殖地點,填海工程會徹底破壞這類的沿岸生態,長遠影響整個海洋環境。
這樣大規模的填海計劃,政府依然是用一貫的諮詢方法14次的巡迴展覽和2次的公眾論壇,我知道海洋生物不能像新界東北的居民般迫爆論壇會場,更不可能上街遊行抗議,我惟有請求愛護香港海洋的市民和朋友們,請你們代表活潑的中華白海豚、活化石海鱟、岩壁上的石蠔、沙泥中的魔鬼魚、搖曳的柳珊瑚、可愛的寄居蟹、微小的鉤蝦……等海洋生物,向填海說不!
生物科教師
黃志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