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的微塑膠

綠色和平曾在8條鄰近露營場地及郊遊徑的河溪下游靜止水域,分別隨機收集一公升的水樣本,經過檢測後,發現半數水樣本含有微塑膠,當中大埔梧桐寨及大帽山大曹石澗的數值最高,每公升含有24粒聚丙烯(PP)。其實甚麼是微塑膠呢?它對人類有甚麼影響呢?。

 

微塑膠在香港被界定為直徑小於五毫米的塑膠,不但體積細小而且會吸附有毒物質。由於體積細小,未必能被污水處理設施過濾,容易被魚類、貝殼類生物誤食,從而進入食物鏈,最後可能會被人類攝取。

 

微塑膠已成為海洋污染一大議題,海洋污染中的微塑膠通常來自三大地方:

(一) 人造紡織品,在洗滌人造纖維的過程中,摩擦會令細小纖維脫落,並隨污水進入下水道。據IUCN統計,35%的微塑膠污染來自合成纖維。單就歐洲和中亞的數據推算,清洗衣服釋放出的微塑膠纖維,等同每人每週往海洋丟棄54個塑膠袋。

(二) 即棄塑膠產品,例如麵包袋、膠樽水、膠餐具等。由大膠分裂成小膠、再變為微塑膠。

(三) 個人護理用品,例如磨砂產品、牙膏,都可能含有微塑膠,這些產品標籤一般會列出所含成分,如載有以下字眼,即代表產品含有微塑膠:

「Polyethylene (PE)」「Polymethyl Methylacrylate (PMMA)」「Polypropylene (PP)」「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Nylon-12」「Nylon-6」

 

綠色和平指出某間個人護理產品連鎖店已承諾停售所有含微塑膠的可沖洗彩妝及個人護理產品,筆者也親身去驗證過,的確暫時未找到含以上成分的個人護理產品。相信將會有更多零售商或企業會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而作為消費者的你,盡了精明消費者的責任了嗎?

 

微塑膠

地理科老師

鄭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