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印,與我何干?
碳足印,與我何干?
問:什麼是碳足印(Carbon Footprint)?
答:碳足印是指因人類的活動直接和間接產生出來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常以二氧化碳等量(噸或公斤)表示。我們所有的活動都會在環境上留下碳足印。足印愈大,代表你排放到大氣層的溫室氣體愈多。
問:溫室氣體是否只有二氧化碳呢?
答:當然不是。主要的溫室氣體(GHGs)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化亞氮(N2O)、 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各溫室氣體都有不同的溫室效應程度。而二氧化碳是人們活動中最常產生而又熟識的溫室氣體,所以我們會把其他溫室氣體化作二氧化碳所為參照,這會最使人明白。要更準確的,是會用二氧化碳當量(CO2-e)來量度溫室氣體排放。
問:對於香港的碳排放,政府有什麼計劃呢?
答:以香港人口超過700萬來計算,我們每人每年平均的二氧化碳當量可達6噸! 所以,香港政府已訂立了減碳目標,即在2020年把香港的碳強度由2005年的水平降低50%至60%,並在2025年把本地的能源強度由2005年水平降低40%。
問:是呀!碳排放是政府的事,與我何干呢?難道要我做到「零碳」才行嗎?
答:其實,碳足印和碳排放等等的數字,是給我們知道和作個比較:那些是高「碳」那些是低「碳」,做什麼可節省些,或什麼可以轉個方式做,其實很多都是我們可以選擇的。
政府的目標,是給與電力公司或大財團等等的一個大方向,對於我們小市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也可注意一下! 例如:一件T 裇的碳足印估計為大約十五公斤,是相等於T 裇本身重量的二十倍。而T裇買回家後的使用(包括:洗、乾、熨。),又是另一些碳排放的開始。如果把舊衣棄置才買新衫,這又會是加重了堆填區的負荷。(港人每年棄置十一萬噸紡織物,相等於每分鐘丟棄1400件T裇。以人均計算,每人每年差不多棄置十五公斤舊衣,相等於102件T裇。)
既然,我們任何的衣、食、住、行也涉及了「碳」,我們都應多加注意,也可選擇過一個低碳的生活。與其把碳排放推給別人,不如自已也有實際的行動吧!
怎樣做?你懂的!
生物科
林貝儀老師
參考資料:
環境局 香港氣候變化2015
http://www.enb.gov.hk/sites/default/files/pdf/ClimateChangeChi.pdf
香港城市大學 家居碳足印跡管理
http://www6.cityu.edu.hk/aerc/cft/chi/index_c.asp
小校報 碳足印是甚麼?
http://www.hkedcity.net/funpost/science_ahead/page_542e43389034435e02000000
快速時裝的真正代價
https://www.iso.cuhk.edu.hk/chinese/publications/sustainable-campus/article.aspx?articleid=63113
相關消息
會咬人嗎?
會咬人嗎?
一天,路經樓下公園,有一對婆孫對話如下:
孫:婆婆,這是什麼?(她正用小手指頭指向花槽)
婆:小心呀! 這是蝸牛,會咬你的! (她正用手,大力的把孫子拖走。)
蝸牛真的會咬人的嗎?
在課堂上,當我向同學展示今天有機會見到的生物時,同學都會追問:「老師,這會咬人的嗎?」
究竟,野生生物會否真的咬人?不如,我們先看看政府的相關紀錄。根據香港年報2003指出,香港52種蛇類中,大部分屬無毒,毒蛇咬人的個案非常罕見。這是在香港年報唯一講述野生生物咬人的事宜。
其實,野生生物與我們的關係十分密切,甚至常在我們的住處出現。如圖顯示:野豬。
野豬,是本地最大的陸地哺乳類動物,體重可達200公斤,體長可達2米。野豬在香港分布十分廣泛,常在郊區或山野出現。圖中所出沒的地方並不是什麼山野郊區,其實正是我家樓下兒童遊樂場旁的山坡。
牠恐佈嗎?不單不恐佈,而且成為大人小童的追看對象。牠咬人嗎?不單不咬人,而且有點兒怕人呢!
其實,野生生物,會咬人嗎?
答案是:會。但只是我們人類刻意去襲擊牠們,或是侵犯牠們的領域,牠們才會回擊吧!
我們怕野生生物,一切源於不認識。倒不如,我們多到郊野多多接觸大自然,多多欣賞大自然,相信,有一天你不會再問:會咬我嗎?
生物科
林貝儀老師
相關消息
窗外景色
窗外景色
你家窗外的景色是怎樣的呢?
在一個五歲的小朋友眼中,他的家窗外景觀是:高樓大廈,人影處處。
很多人心中理想窗外景觀,多是無敵海景,或是視野廣闊的高山峻嶺。在市區,一個臨海兩房約六百多平方呎的單位,大約要一千多萬港元,約兩萬多元一平方呎;於新界區,望山景約六百多平方呎單位,大約要三百多萬,約五千多元一呎。以上價錢,只是隨意在地產網看看,不能代表了所有。但有一事大家也知曉的:我們香港,房屋供應短缺。
二〇一三年《施政報告》提出未來五年供應約21萬個公私營單位,並闢80幅土地建屋;即年均建私樓、公屋及居屋1.36萬、2萬及8,000個單位。
二〇一四年的《施政報告》中,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的建議是,增加房屋供應,未來十年供應總量以47 萬個單位為新目標,公營房屋佔六成。
二〇二零年《施政報告》中,說明已覓地330公頃,在未來10至15年可提供超過10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
可見,每年的《施政報告》也會為香港的房屋政策落墨。
因要達到以上目標,覓地建樓好像是全港的大方向。大嶼山東涌填海發展,興建人工島打造東大嶼山都會、新界東北發展、元朗南發展… 等等,加上審計署最新發現,10年期內要提供20萬個公屋單位的新建屋目標,尚欠38公頃土地才能達標。故此,填海、發展綠化地帶,甚至發展郊野公園,好像,是情有可原,情非得意!
但審計署又再發現,部份多年前已清拆的公屋重建用地一直未發展;房屋委員會有六幅土地原本發展公營房屋,甚至已支付土地平整工程費用,但最後卻售予發展商興建私樓或作其他用途;還有,大量的公務員宿舍被空置十多年,形成了過剩的現狀。
還有,本港房屋空置量。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香港物業報告2014》,2013年私人住宅的空置量(所有單位)是46,570個單位。再加上香港還有一些受爭議的高級用地如粉嶺高爾夫球場(170公頃)。試想想,如果這些被遺棄,被過剩,被空置,被濫用的土地可以被善用的話,這可能可以救了部份海洋,部份田野。
我從不反對發展,但如果發展的後果,又是高樓處處,開窗所見又是窗的話,這發展又豈能是我們心中的家呢?
生物科老師
林貝儀
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施政報告
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20/chi/archives.html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審計署
https://www.aud.gov.hk/chi/home/home.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差餉物業估價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