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大眾學堂2022】海洋生物參考書分享會(重溫)

【暑期大眾學堂2022】海洋生物參考書分享會

海洋生物多變化,奇妙之處數不盡。與你分享一些有新有舊的參考書,讓你認識更多香港以至周邊的海洋生態!

#海洋生物 #生物多樣性 #參考書 #暑期大眾學堂2022


傳頌百年的日全食遠征

傳頌百年的日全食遠征

1919年5月29日, 一次非比尋常的日全食觀測,令愛因斯坦的名字與其廣義相對論轟動全世界。

1911年,在廣義相對論發表前四年,愛因斯坦已預測光並不是永遠直線行走,而是當光經過具質量的物體時,因其重力改變空間而令光走曲線。愛因斯坦甚至計算出一顆遙遠的星光從太陽旁邊經過時其行走路線的曲率是什麼。 要觀測這個現象,由於一般物體造成的空間彎曲大小, 只有在日全食時觀察從太陽旁邊經過的星光,才能借助太陽重力所造成的空間彎曲實驗出星光曲折的幅度。

1914年,一隊德國天文學家曾計劃前往西伯利亞觀測日全食驗證愛因斯坦預測的光線曲率,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令這些天文學家成了蘇俄的階下囚。結果這項實驗要待到1919年一戰結束以後,英國皇家天文學家愛丁頓(Sir Arthur Stanley Eddington)計劃了一次周詳的日全食考察團,破天荒為測量一名德國人預言的神奇現象而遠征西非外海小島普林西比(Principe)。

太陽重力所造成的空間彎曲實驗出星光曲折的示意圖 Copyright: ESA

1919年愛丁頓觀測日全食時量度到星光經過太陽附近會偏折 Credit: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在現今資訊發達交通便捷的時代,人們要前往任何地方觀看日全食可謂全不費功夫。相比起百年前,在一次大戰後百廢待興的時間,在科學資源貧乏物流交通有限的時代,在觀測儀器和攝影技術相當簡陋的時代,在極炎酷的天氣和支援配套欠缺的地方,愛丁頓的日食考察團較我們能想像的更為艱巨。然而萬全的準備工作和充沛的財力也並不保證能觀測成功,因為當萬事俱備就在日全食要發生之前,普林西比的天氣不似預期,老天給愛丁頓團隊開的考驗可真不小。幸運地,這次全食的時間差不多長逾7分鐘,在生光前的關鍵時刻雲層終於開始變薄,照片拍到了全食時的太陽和在背景的金牛座畢宿星團。

1919年日全食的負片照 Copyright: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經過數個月的相片沖曬及圖像分析處理, 觀察結果發現太陽附近的星光的確發生了偏折。 1919年11月6日, 愛丁頓在皇家學會公佈了研究結果,星光受太陽重力的影響折曲的幅度與廣義相對論計算結果吻合,宣布經典力學的重力理論與實驗結果不相符。 這個轟動世界的事件讓愛因斯坦和他的廣義相對論登上各大報紙頭條,世人都開始知道了這位一代偉大科學家的名字。現今我們稱這種利用大質量天體來偏折光線的情況為重力透鏡效應(gravitational lensing),成為了探索宇宙的新利器。

令愛因斯坦舉世知名的愛丁頓,1930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Science Photo Library

愛丁頓觀察日全食驗證廣義相對論已逾一百年,每次發生日全食,不少科學機構都會向公眾介紹這則經典實驗,讓世人認識這個改變了人類認識宇宙的重要事件。

 

天文統籌

許浩強老師

Nothing found.


傳頌百年的日全食遠征

傳頌百年的日全食遠征

1919年5月29日, 一次非比尋常的日全食觀測,令愛因斯坦的名字與其廣義相對論轟動全世界。

1911年,在廣義相對論發表前四年,愛因斯坦已預測光並不是永遠直線行走,而是當光經過具質量的物體時,因其重力改變空間而令光走曲線。愛因斯坦甚至計算出一顆遙遠的星光從太陽旁邊經過時其行走路線的曲率是什麼。 要觀測這個現象,由於一般物體造成的空間彎曲大小, 只有在日全食時觀察從太陽旁邊經過的星光,才能借助太陽重力所造成的空間彎曲實驗出星光曲折的幅度。

1914年,一隊德國天文學家曾計劃前往西伯利亞觀測日全食驗證愛因斯坦預測的光線曲率,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令這些天文學家成了蘇俄的階下囚。結果這項實驗要待到1919年一戰結束以後,英國皇家天文學家愛丁頓(Sir Arthur Stanley Eddington)計劃了一次周詳的日全食考察團,破天荒為測量一名德國人預言的神奇現象而遠征西非外海小島普林西比(Principe)。

太陽重力所造成的空間彎曲實驗出星光曲折的示意圖 Copyright: ESA

1919年愛丁頓觀測日全食時量度到星光經過太陽附近會偏折 Credit: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在現今資訊發達交通便捷的時代,人們要前往任何地方觀看日全食可謂全不費功夫。相比起百年前,在一次大戰後百廢待興的時間,在科學資源貧乏物流交通有限的時代,在觀測儀器和攝影技術相當簡陋的時代,在極炎酷的天氣和支援配套欠缺的地方,愛丁頓的日食考察團較我們能想像的更為艱巨。然而萬全的準備工作和充沛的財力也並不保證能觀測成功,因為當萬事俱備就在日全食要發生之前,普林西比的天氣不似預期,老天給愛丁頓團隊開的考驗可真不小。幸運地,這次全食的時間差不多長逾7分鐘,在生光前的關鍵時刻雲層終於開始變薄,照片拍到了全食時的太陽和在背景的金牛座畢宿星團。

1919年日全食的負片照 Copyright: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經過數個月的相片沖曬及圖像分析處理, 觀察結果發現太陽附近的星光的確發生了偏折。 1919年11月6日, 愛丁頓在皇家學會公佈了研究結果,星光受太陽重力的影響折曲的幅度與廣義相對論計算結果吻合,宣布經典力學的重力理論與實驗結果不相符。 這個轟動世界的事件讓愛因斯坦和他的廣義相對論登上各大報紙頭條,世人都開始知道了這位一代偉大科學家的名字。現今我們稱這種利用大質量天體來偏折光線的情況為重力透鏡效應(gravitational lensing),成為了探索宇宙的新利器。

令愛因斯坦舉世知名的愛丁頓,1930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Science Photo Library

愛丁頓觀察日全食驗證廣義相對論已逾一百年,每次發生日全食,不少科學機構都會向公眾介紹這則經典實驗,讓世人認識這個改變了人類認識宇宙的重要事件。

 

天文統籌

許浩強老師


地理電子學習教材套:氣候變化

嗇色園主辦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地理電子學習教材套:氣候變化」

本教材套由「優質教育基金」資助,「嗇色園主辦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及「香港天文台」合作編製,旨在讓地理科及相關學科的師生進一步瞭解氣候變化的真象,通過最新的科學數據和專業分析,釐清當中常見的誤解。

杞國無事憂天傾?

杞國無事憂天傾?

杞人憂天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很多遍,原來當中亦涉及到一些天文問題,若我們重新仔細深思箇中道理,可能會發現憂天並不庸人自擾,反而是個饒富意義的歷程。

 

「從前在杞國(今河南杞縣一帶)有一個人,整天都在想天地有日會崩塌,為此而擔心得不寢不食。有一位好心人前去開解他,說天和日月星辰都是由氣所積聚的,好比我們日常活動和呼吸都在空氣之中,所以天不會掉下來,即使掉下來也不會構成什麼傷害﹔地是由很多很多土塊所積聚而成的,地下的空間都塞得滿滿的,人在地上怎麼走都不怕地會崩壞,所以不需為此擔心。於是杞人釋懷大喜。」

 

故事通常說到這便打住,但原文中還有以下一段﹕

 

「有個叫長廬子的人聽到此事後便笑著說:天是氣,地是形,怎可以說不會壞呢?天地是萬物中最大的,雖然崩壞得慢,但始終還是會毀滅的,到時仍是很令人擔心的事情。列子聽了也笑說:說天地會不會毀滅是荒謬的。毀滅與否,是我們不可能知道的事情。正如生不知道死,死不知道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既然如此,毀滅與不,我們又何必要放在心上呢?」

 

這故事的背景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中國,以現今天文角度去看,當中人物們的想法實在很先進。現代天文學讓我們知道,太空的星體和地球都會經過演化,過程歷時雖然很長很長,以太陽來說仍有50億年的壽命,但最終總會步向衰亡。另一方面,地球歷來確受過多次天塌的災難,所說是太陽系小行星或彗星的撞擊事情,更確實地令生物一次又一次面對滅亡。

 

不過正如列子之見,大自然的生與滅不由得人來多憂多慮,我們本應不必放在心上。然而,與當時情況所不同的,是現今人類已失去敬畏天地、與大自然同生共存之心。人類自信有改變世界的能力,過度依賴科技並不斷摧毀大自然及自己的生存空間。看,到處是濫伐山林草地而變成的沙漠﹔到處是以軍力戰火所造成的人禍災難。還有過耗能源、臭氧層破洞、全球暖化、新型疾病、乾旱洪澇颶風、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等。現代杞人要憂天,擔憂的是人類一手造成的變天。想改變未來,你認為我們還有哪些選擇呢﹖

 

天文統籌

許浩強老師


昔日特寫

本週特寫」是可觀網站在2007年開設的專欄。15年間刊登超過700篇自然與社會相關的文章,逾千幅圖片及影片。以下檔存了2007年3月至2022年8月的文章。

“Weekly Special” was a column in Ho Koon website had started from 2007. After 15 years of works, more than 700 articles about nature and our society, thousands of image and videos were published. The link below is an archive from March, 2007 to August, 2022.

前往及搜尋 昔日特寫 文章


2022香港天象巡禮

前往更多2022香港天象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