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邊蝌
二零二四年七月 第一期
搞邊蝌
攀山溯溪,2019年我和朋友們終於在野外看到24種香港原生的兩棲動物,非常興奮!以為圖鑑完成了嗎?不!這才是開始!接下來,我們希望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這些兩棲動物的整個生命歷程,從卵到蝌蚪,再到成體。這些不同發育階段的細節,其實是鮮為人知的。我們希望通過仔細的觀察和拍攝,來更全面地記錄下這些物種的生長過程,以豐富我們對牠們的認知,這才是我們追求的全圖鑑!
這個全圖鑑一點都不容易呀!卵和蝌蚪在野外不是十分容易遇見到,也不容易觀察。現在我們記錄過的蝌蚪有19種,有一些就算是看過,相片也不清晰或是階段不對,如花姬蛙和虎紋蛙,只看過差不多變成小蛙的蝌蚪,沒有看到水生時的狀態。
上月帶着一班同學到香港觀鳥會在大嶼山水口的農田進行水生兩棲動物調查,終於可以讓我多觀察農田的蝌蚪了!我們在濕地中三個不同水體(蓄水池,水耕農田和濕地中的小水池)收集樣本,然後再利用顯微鏡和漁農自然護理署出版的低地蝌蚪二叉式檢索表進行分類。
當日我們找到好幾種不同的蝌蚪:虎紋蛙的蝌蚪比例修長,最特色是牠的口部黑色明顯; 澤蛙的蝌蚪比例比較圓,最特色是牠的尾部有黑色斑紋; 斑腿泛樹蛙的蝌蚪沒有太多斑紋,最特色是牠的吻部有一白色點。
其實我們當日是有目標物種的,就是長趾蛙和尖舌浮蛙的蝌蚪。長趾蛙蝌蚪沒有找到,可能還不是時候吧(?)但找到尖舌浮蛙蝌蚪了!尖舌浮蛙在1995年已於香港絕跡,前幾年突然出現在水口濕地,有人經基因檢測發現這種尖舌浮蛙不是原生的那一種,很大機會是經寵物市場由東南亞輸入的,不知道牠會否對本地生態造成影響,現在知道的是牠在水口已建立了一定的族群。
尖舌浮蛙蝌蚪原來長這樣!牠有兩大特色,是其他本地蝌蚪沒有的。 1)尾基部上端隆起,形成像雞冠狀的皺褶;2)無唇齒,唇呈圓領狀。我和學生們笑說這是嘟嘟嘴。
除了蝌蚪當天也和同學觀察了不少水生昆蟲,包括有(A)龍虱和(C)龍虱幼蟲、 (B)水龜甲、(D)負子蝽、(E)仰蝽、 (F)(G)豆娘稚蟲、(H)(I)(J)(K)蜻蜓稚蟲和 (L)蜉蝣稚蟲。濕地的生物多樣性真令人驚歎!
生物科
王凱欣老師
參考資料:
Ray L.H. So, Helen L.Y. Wong and Eric H.N. Ng ,2023, A Photographic Identification Guide to Lowland Amphibian
Tadpoles ,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Newsletter Issue No. 27 [Accessed 23 May 2024] https://bih.gov.hk/filemanager/newsletter/tc/upload/35/IssueNo27.pdf
李成, 舒国成, 江建平. 我国蝌蚪的科级分类研究. 四川动物, 2019, 38(1): 111-120. [Accessed 23 May 2024] https://html.rhhz.net/scdwzz/html/58662.htm
斯里蘭卡特有種!(兩爬篇)
二零二三年十一月 第一期
斯里蘭卡特有種!(兩爬篇)
斯里蘭卡是地球上其中一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區之一,而且亦有很多生物是當地的特有種。過去的暑假我和一群朋友到了斯里蘭卡考察,在當地進行生態探索,跨越全島,由北到南,由乾旱的地區到潮濕的樹林,由海邊走到高山,尋找當地的特有種。
特有種 Endemic species – 因環境、地理、氣候、生態等因素,令某些生物的分佈只局限在某些地區。生物種羣被海洋、山谷阻隔,基因流動終止,而因兩地的環境不同,生物逐漸有新的適應。經過比較長的時間,兩個群體在遺傳組成上變得非常不同,成為不同的物種。所以說在高山、島嶼等這些地理上被分隔的地方,更容易形成特有種。
在斯里蘭卡這個島嶼上,有110種兩棲動物,而當中96種是特有種。島上最多樣性的不得不提Pseudophilautus- Shrub Frog灌木蛙。
牠們只分佈在印度南部的西高止山脈及斯里蘭卡。牠們體型細小,喜歡棲息在一些潮濕的小樹叢中。最特別的是這種灌木蛙的卵可以直接發育成小蛙。
令我印象深刻的有Poppy’s Shrub Frog ( Pseudophilautus poppiae) 和Golden Eye Shrub Frog (Pseudophilautus ocularis ) 這兩種漂亮的綠色灌木蛙。牠們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 被評級成極危的物種,分佈非常狹窄,可能只在某一到兩個山頭找到,如果該山頭環境被破壞,牠們將面臨絕種的命運。
灌木蛙生境(不一定在河流兩邊,牠們也會躲在潮濕的灌叢中)
令我驚訝的還有斯里蘭卡的四個特有「屬(Genera)」的青蛙,意思是生物分類中,界>門>綱>目>科>屬>種,整個屬內所有的種都是當地特有種。
四個特有屬 (手長腳長的蟾蜍Adenomous , 扁平的住在石罅的Nannophrys, 身體很多皺摺的Lankanectes, 尖腳的樹蛙Taruga)
今次的旅程中,我還看到斯里蘭卡的特有種蚓螈,亦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無足目的蚓螈! 兩棲綱動物分成三個目:無尾目-沒有尾巴的,如我們最熟悉的青蛙和蟾蜍;有尾目-有尾巴的,如蠑螈和瘰螈等;無足目-沒有手腳的。
Common Yellowband Caecilian (Ichthyophis glutinosus)蚓螈生活在潮濕的泥土中或是枯木底,頭部鈍圓可協助他們在泥土中挖掘,皮膚濕潤有溝痕。牠們的眼睛退化,主要靠眼睛前的觸角作感覺器官幫助牠尋找獵物。
怎麼可以不提斯里蘭卡的爬行動物,在245種有160種是特有種。在17天的行程中,我們的生態導遊每一天都在掘地翻土翻石,原來是想我們增加遇見特有種的機會!
其中有三屬特有的石龍子(Chalcidoseps, Lankascincus, Nessia)及兩屬的蛇(Aspidura, Rhinophis) 都在翻地的過程中找到。為了適應在泥土中生活,牠們身體瘦長,有手腳或是眼睛已經退化,有一些有著獨特的身體結構輔助牠們在泥土中掘洞,如Nessia hickanala 的鏟型頭部,非常獨特。
說到外型獨特,不得不提這些Ceratophora角吻蜥屬的這個斯里蘭卡特有屬的蜥蜴,吻部末端長有角形或葉形的延伸物,通常雄性的延伸物會比雌性長。
C.stoddartii 是蜥蜴界的獨角獸吧!朋友也笑說C.aspera吻部上的延伸物很像電鋸!不過古怪有趣的外型亦引來寵物市場的青睞,生態導遊告訴我們前陣子有外國的盜獵者,特別到當地捕捉這些蜥蜴。角吻蜥屬某些成員在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 )已被列入附件一,視為高度瀕危物種,商業性貿易已被禁止。其實在野外看到生物更加開心,真希望牠們可以自由又快樂地在斯里蘭卡的生境地棲息。
斯里蘭卡的生物多樣性,實在非常豐富!多樣性的生境,還孕育着大型的哺乳類動物、特色的鳥類、五顏六色的節肢動物,一篇文章的篇幅無法完全涵蓋所有類型動物,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
生物科
王凱欣老師
相關消息
那些會變成球的動物
二零二三年三月 第二期
那些會變成球的動物
有一些動物受到威脅時會把身體捲曲,將柔軟的腹部捲起。這一種防禦行為叫作「成球行為」(Conglobation/ Volvation)。回想有一年我在山東青島市出差,下班後約朋友們到公園夜行找找動物,完全想不到會遇到野生的東北刺蝟。牠捲起來刺朝外的樣子好可愛。當牠發現我們沒有威脅,就放鬆了一下,露出頭部。
除了刺蝟,其實很多生物會還有變成球,例如是2014年世界盃吉祥物——犰狳、非洲的無毒蟒蛇——球蟒、食螞蟻的穿山甲。那麼在香港遇到變成球的動物會比較困難嗎? 其實不會!只要仔細觀察,在香港都可以找到捲成球的動物!
球鼠婦屬Genus Armadillidium
球鼠婦是一種食腐殖的生物,這些陸地生活的等足目生物身體水份容易散失,所以牠們要生活在比較潮濕的環境。在花園中翻翻濕潤的枯枝落葉,不難找到牠們的蹤影。有一次學生把幾隻球鼠婦放到培養皿中稍作觀察,牠們互相碰撞,縮成一個個小球。縮成小球除了保護自己外,更有研究指「成球行為」可以幫助球鼠婦減少水份散失。
香港澤馬陸Zephronia profuga
馬陸亦有人稱牠為「千足蟲」,很多人以為牠們和蜈蚣一樣,但其他牠們外貌上也很不同。馬陸每一體節多於一對步足,而蜈蚣則只有一對步足,馬陸的移動速度也比較緩慢。香港澤馬陸有著橙黃色的背板,而後部分比較褐色,受干擾時也會把身體捲成球!
球蠊屬 Genus Perisphaerus
最令我驚奇的就是這一隻球蠊!我沒有想過蟑螂都可以捲成球!
一次夜行中,朋友在樹皮上發現牠,牠馬上捲成球跌在地上的枯葉堆!找了很久才找回牠。幼年的球蠊能在受威脅時捲成球,而雌性會有幼態延續(Female neoteny)和幼蟲形態一樣,可以捲成球;雄性則會有翅磅,卻不能捲成球。
仔細觀察,你也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到有趣的小生物!
生物科老師
王凱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