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雄莫辨
雌雄莫辨?
先考考大家,請問下列兩張相片中,合共有多少種雀鳥?
圖一)
圖二)
對於初接觸觀鳥的朋友,其中一項最吸引人,卻又令人很懊惱的,相信就是雀鳥中「雌雄異色」(Sexual coloration)的情況了。雖然事實上不是每種雀鳥都會出現「雌雄異色」的現象,但卻為觀鳥者們帶來不少煩惱。「雌雄異色」代表著同一物種的雄性和雌性有著不同的外觀顏色或毛色,例如上圖的叉尾太陽鳥(Aethopyga christinae)雄鳥(圖一)和雌鳥(圖二)的毛色就有明顯的分別。生態學家普遍相信「雌雄異色」在雀鳥的繁殖及社交行為上有著重大的影響:有科學家提出奪目的毛色能提高雀鳥成功交配對象的數量;同時亦有研究指出「雌雄異色」現象的出現是由於某性別,通常是雌性,演化出較隱匿的毛色以方便照顧幼鳥 (Owens and Hartley, 1998; Price and Birch, 1996)。
其實,「雌雄異色」只是「兩性異形」(Sexual dimorphism)的其中一種;雄獅的鬃毛、雄鹿的鹿角、人類女性較寬闊的盤骨都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詳有關「兩性異形」的例子。
若果大家在野外遇到不認識的雀鳥,或者遇到外形相似但顏色不盡相同的雀鳥,可以怎辦呢?跟據尹璉(Clive Viney),費嘉倫(Karen Phillipps)及林超英所著的《香港及華南鳥類》,在辨認雀鳥時,我們可從以下十一個要點出發:
- 大小、形狀
- 總體的顏色
- 顯眼的標記和斑塊
- 咀、腳、翼、尾、頸的大小和形狀
- 咀、腳、趾、眼的顏色
- 飛行或其他動作的特色
- 獨特的叫聲或唱鳴
- 跟其他鳥類比較
- 日期、時間、地點、天氣
- 生態環境及周圍的情況
- 觀察角度、光線情況、觀察距離
透過仔細的觀察,再加上《香港及華南鳥類》、《香港鳥類圖鑑》等圖鑑和網上資源的幫助,相信能有效增加觀鳥者辨認雀鳥的成功率。
雖然這種情況無疑增加了在野外辨認雀鳥品種的難度,但反過來看,隨著觀鳥者及生態學家對雌鳥和未成年鳥毛色和特徵的認識增加,我想這種「雌雄異色」的現象反而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種群的雌雄比例,繼而作出更適切的保育措施。
最後,讓我們再來一次測驗,辨別雄與雌吧!
圖三)普通朱雀(Carpodacus erythrinus)
圖四)絲光椋鳥(Spodiopsar sericeus)
生物科
陳錦江老師
延伸閱讀
叉尾太陽鳥
https://ebird.org/species/fotsun1
普通朱雀
https://ebird.org/species/comros
絲光椋鳥
https://ebird.org/species/rebsta1
參考資料
Owens, Ian P.F. and Hartley, Ian R. 1998. Sexual dimorphism in birds: why are there so many different forms of dimorphism? Proceedings: biological sciences, 7 March 1998, Vol.265(1394), pp.397-407.
Price, Trevor and Birch, Geoffrey L. 1996. Repeated evolution of sexual color dimorphism in passerine birds. The auk, 1 October 1996, Vol.113(4), pp.842-848.
尹璉,費嘉倫,林超英。2005。《香港及華南鳥類》。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處。
香港觀鳥會。2009。《香港觀鳥圖鑑》。香港:萬里機構.萬里書店。
相關消息
缸內缸外
缸內缸外
6月8日是聯合國每年所訂立的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s Day),新界某大型商場為響應今年主題「健康的海洋,健康的地球」(Healthy Oceans, Healthy Planet),由2015年5月17日至6月14日在其天幕下設置「室內互動水族館」,場內有4個場區:「巨型貝殼互動水族館裝置」、展示水草造景的「微縮水世界」、介紹魚類資訊的「河海全國度」及「瑰麗珊瑚堡」。
這個全港首創的購物商場水族館裝置開張首日,筆者剛巧經過,場內熙來攘往,好不熱鬧。不少家長帶同子女到場參觀,眼看珊瑚爭艷、水草盪漾、魚兒躍動,歡娛萬分。彷彿人與海天生就有種連繫,可惜隔著玻璃缸,筆者總看得不是味兒。
就在這商場出發乘坐約一小時公共交通工具,毗鄰汀角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及大尾篤,在「神龍見尾不見首」的龍尾,其實亦坐落著一座「天然海岸水族館」 。
「館」內短短二百米的距離,已經集合四種生境類型,包括淡水河口、岩岸、沙坪及內海,如此多樣化的生境蘊含著超過二百種生物,當中更有不少是幼體。密麻麻鋪滿沙坪的海星、出其不意化身水槍的海鞘、橫行霸道的寬額大額蟹、色彩鮮艷的海綿、受擾時舉出「V字手勢」的萊氏擬烏賊、甚至全球瀕危的管海馬等等全都可以在龍尾找到。原來只要願意離開困著我們的玻璃缸,自然一直都等待大家去細賞。
這座「天然水族館」設有「開放時間」,訪客自行探訪時請緊記配合潮水漲退,否則潮水一漲,身處潮間帶的生物都會被潮水掩蓋,各位只好擇日再訪了。(請參閱香港天文台大埔滘潮汐預報,水位低於1.0米時較適合到訪龍尾)民間亦有一班熱心人士成立了「龍尾海岸教育中心」,在今年暑期更組織義工隊帶領導賞團,讓參加者近距離欣賞龍尾的獨特之美。
近年香港市民對環境保育的意識提高了不少,相信與各層面的熱心人士不辭勞苦的推廣有莫大關係。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從認知到關注、關心個別保育議題,甚至以實際行動投身當中。那你準備好踏出玻璃缸了嗎?
進階環境教育課程
陳錦江老師
*以下全部相片均於龍尾拍攝,部分於晚上時間拍攝。
相關消息
蜂終蝶影
蜂終蝶影
說起「化蝶」,很多人都會想起「梁祝化蝶」這個家傳戶曉的凄美故事;故事中兩位主角歷盡艱辛,在世時雖不能結成夫妻,最終卻亦能化身為一雙蝴蝶,翩翩起舞。 無獨有偶,現實中,蝴蝶幼蟲要成功蛻變成蝶也並不容易。
蝴蝶是一種完全變態的昆蟲,牠們的生命週期會經歷四個階段:「卵」、「幼蟲」、「蛹」及「成蟲」。可惜在野外,能經歷四個階段、完成蛻變成為成蟲的蝴蝶的比例往往很低;其中一種原因就是被其他生物所寄生,以致缺乏充足營養進行蛻變。寄生(Parasitism)是生物之間常見的互動模式,而寄生蜂可謂當中之表表者。
寄生蜂是一個統稱,一般指膜翅目(Hymenoptera)中金小蜂科(Pteromalidae)、姬蜂科(Ichneumonidae)及繭蜂科(Braconidae)等展示寄生性的昆蟲;牠們會於寄主生命週期中不同的階段產卵,有些在寄主處於「卵」的階段時在其中產卵,被稱為「卵寄生蜂類」,如此類推,還有「幼體寄生蜂類」、「蛹寄生蜂類」及「成體寄生蜂類」。一般來說,除了「卵寄生蜂類」外,其他三類寄生蜂都不會令寄主立即死亡,而是繼續依賴吸吮寄主的體液成長,直至寄生蜂準備結繭才突破寄主身軀羽化為成蟲;此時,寄主才面對真正的死亡。
以下片段為一種寄生於斑鳳蝶(Chilasa clytia)體內的繭蜂幼蟲突破寄主身軀然後結繭的過程。看完片段後,你能分辨出這種繭蜂屬於哪類寄生蜂嗎?
由於某些品種的寄生蜂的寄主都屬於農業上的害蟲,例如東方菜粉蝶(Pieris canidia)、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等,因此寄生蜂亦被用作農業上的生物防治,以控制害蟲的數量。
如欲認識多一點寄生的例子,除了細心觀察身邊事物外,亦可按此閱讀昔日特寫﹣身邊的寄生蟲。
進階環境教育課程
陳錦江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