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冬日海鳥之旅
北海道冬日海鳥之旅
相信不少的香港人都喜愛冬天到北海道旅遊,感受雪國的氣氛。前往北海道的方法,不外乎直飛新千歲機場或由東京轉機,我相信極少的旅客會像我們一樣由茨城縣大洗港出發,坐19小時的船程到北海道的苫小牧。我們還特意選了一班由深夜開出,第二天黃昏才到達的,務求能有較多的日光時間,在船上觀察海鳥。
由於是旅遊淡季,我們一行十二人,成了全船最大的團體,被安排了一間能容納25人的大房,睡在頗新的榻榻米床。這艘渡輪,除了遊客可以駕車上船外,主要是給貨櫃車主人用,但他們的起居地方與遊客是沒有重疊的。船上還有大澡堂、餐廳和舒適的公共空間,讓我們都喜出望外,加上船隻較大,整個行程都相當穩定,沒有人感到暈船浪。
大約早上七點,太陽已出來,我們走到船尾閘板戶外地方開始觀察,船尾一般較為穩定,而且能有遮擋海風的位置。觀察海鳥比一般觀鳥更具挑戰性,首先海鳥的距離較遠,有時二三百米以上,即使用10 倍的望遠鏡,也很難辨別。海鳥一般都在飛行,而船也是高速行駛中,有時候能觀察的時間不到三幾秒。猛烈的太陽,加上海面的反光,海風又吹入眼睛,觀察海鳥比較疲累。但我們為甚麼仍有興趣去觀賞海鳥呢?我想最大的原因是香港屬近岸內海,這次船程能讓我們在日本以東的海域,由南到北,一路觀察海鳥的變化,成了我們的動力。最初主要是海鷗,黑尾鷗和三趾鷗數量最多,但我們的目標並非海鷗,而是真正的海鳥,牠們的特徵是翅膀狹長,飛行時不用怎樣拍翼,利用海浪的氣流,像滑翔機一樣,可以毫不費力。雖然有三種信天翁會在這個海域出沒,但似乎這個季節,牠們都不願飛上這麼北的緯度。白額鸌和灰鸌的出現,為我們帶來一陣的欣喜,較大的驚喜是我未見過,而體型明顯較壯的暴雪鸌。扁咀海雀不少三五成群,像由船底飛出來,而牠們飛一段短距離後,就會急停而撻入水中,水花四濺,行為古怪有趣 。船越往北行,扁咀海雀被冠毛小海雀取代。大約下午五點,天氣越來越差,天色也暗了很多,我們的海鳥觀察唯有暫告一段落。
漁船觀鳥
我們在北海道風蓮民宿住了三天,特意請求民宿主人幫我們訂了一趟由齒舞港出發的海上行程,這些漁船主要是帶日本人去眺望北方四島,但明顯船長也有接載觀鳥人士的經驗,因此,每當發現海鳥的時候,都會把船慢慢靠近,讓我們一嘗較近距離拍攝的樂趣。小海雀和冠毛小海雀的眼睛主要是白色,有很細小的黑點,感覺很卡通,更令人覺得有趣的是牠們身體頗圓,翅膀短小,起飛時要在水面跑一段距離,非常得意。白眶海鴿身體全黑,鮮紅的腳和白色水滴形大眼眶,我覺得樣子很好笑。最可惜的是,船隻不能駛得太離岸,而且未夠兩小時,便趕著回航。
後來,我們與民宿主人(是當地鳥類專家)交流後,始發現原來我們的目標海鳥,在北海道的海域,要在夏天的時候才能有較大的機會見到。這些外遊觀鳥的遺憾,其實是一種推動再到訪北海道的動力。而夏天鳥類繁殖季節,北海道往往是很多候鳥回歸的地方,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再訪,看看這個白茫茫雪國換上翠綠的景緻。
生物科老師
黃志俊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
峽谷中的拉姆薩爾濕地
The Dales Ramsar Site
峽谷中的拉姆薩爾濕地
2019年聖誕節,我去了只有香港八份一面積、人口約一千人的聖誕島,遠離澳洲本島,卻在印尼附近的印度洋海島,是世界著名紅蟹遷徙的島嶼,也是眾多海鳥繁殖聚居之地。全島超過三分之二面積被列入國家公園作保護,但在西面有一個只有約580公頃的拉姆薩爾國際重要濕地,比起香港米埔1540公頃的內后海灣濕地細小得多。當我走入濕地,卻是穿梭於森林瀑布之間,與我認知的濕地大相逕庭,本著好奇求真的精神,在網上找到一份極詳盡的 “The Dales Ramsar Site- Ecological Character Description”[1],現在跟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東西。
要成為國際重要濕地,有不少的條件要乎合,如米埔擁有超過二萬隻過境水鳥和為數十種瀕危鳥類提供覓食和棲息地等。但我走在The Dales 的樹林步道,一種鳥類都沒有遇上,報告中提及有二十種鳥類在該地方有記錄,當中11種是水鳥,也有九種是特有種。瀕危和特有的粉嘴鰹鳥和易危的白腹軍艦鳥在樹冠上有營巢育鶵的記錄,但我想不如將整個島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因為基本上全島不論是樹冠或崖壁等都有海鳥繁殖。顯然而見鳥類不是一個主要因素,The Dales 獨特的是擁有二十種陸生的蟹類,紅蟹Gecarcoidea natalis是陸生蟹擁有鰓和肺進行呼吸,但仍要保持濕潤,故此,在 The Dales有數條溪流和瀑布的濕地,密度和數量都比其他地方為多,而這片臨海樹林也是紅蟹遷徒的熱門路線之一。另一種數量較少,但更為珍貴獨特的天藍圓盤蟹(藍蟹) Discoplax celeste在2014年發表的文獻中才被正名,牠是聖誕島的特有種,嚴格來說是一種兩棲蟹類,只能活在 The Dales 這類濕地,因為牠需要每星期浸淡水一次來清理鰓中的氮化物,而更重要是牠們會在大海產卵,而幼體必須經溪流游回陸地,經過脫殼才能成為幼蟹。而這片國際重要濕地也包括海岸線五十米內的範圍,這裡有珊瑚礁、岩岸等,紅蟹和藍蟹在海中產卵,每年吸引鯨鯊前來進食,蟹媽媽最多一次能排放十萬粒蟹子,每年的十二月至三月期間,數以十億計的紅蟹、藍蟹幼體都會聚集在近岸海域,年幼的鯨鯊絶不會錯過這個盛宴,有研究顯示鯨鯊排洩物中確實有不少的未成年蟹。除了鯨鯊,聖誕島的海魚有607種,最特別的地方是這裡處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交界,有一些特有種外,也會有雜交品種,數量是遠比世界其他的珊瑚礁為高。
紅蟹和藍蟹在 The Dales對陸地生態有著很決定的因素,被譽為 Keystone species 關鍵品種。牠們的生境雖然是重疊,但覓食的習性略有不同,藍蟹偏向較綠色和新鮮的落葉和果實,而紅蟹則食用較枯黃和腐爛的,加上挖洞的習性,牠們能有效地將營養循環,這類工作在其他地方是由菌類和微生物進行的。
最後,我想說這片國際重要的拉姆薩爾濕地是可以連繫熱帶雨林、淡水溪流和珊瑚礁等生境,同時能包含眾多不同類型的物種如紅蟹、藍蟹、海鳥、珊瑚魚和鯨鯊等,大大拉闊了我對濕地定義的認識。
[1] The Dales Ramsar Site- Ecological Character Description by Australian Government, retrieved on 27.9.2021 https://www.environment.gov.au/system/files/resources/f50be199-2a47-4467-a8fd-90543e4ce553/files/61-ecd.pdf
生物科老師
黃志俊
宇宙最強- 水熊蟲
宇宙最強- 水熊蟲
明報報導一個日本研究「復活」的水熊蟲,在冷藏了30年後,由假死狀態下重新活躍,被譽為具最頑強生命力的生物。這種生物在分類學上,是動物界中的一個獨立門-緩步動物門 (Tardigrades拉丁語解作緩慢+步行),已知全球超過900種,身體像圓筒,而又一節節,擁有四對步足,品種個體大小由最細的0.05毫米到1.2毫米,能生活在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如喜瑪拉亞山上、日本温泉、海底和南極洲等。主要的小生境為苔蘚類、地衣和水藻中。
英國廣播公司曾以 “The toughest animals on earth”作標題講述有關水熊蟲的情況,2007年曾把水熊蟲依附在衛星上,並且暴露到外太空,結果,衛星回來的時候,水熊蟲不單仍然生存,更有部份是剛孵化的健康幼體。這種能在極惡劣環境下生存的小動物,在日本的研究中,竟然有一條是死於進食得太多,這也實在是一大的諷刺。
在香港的水熊蟲研究和認知都不多,外國卻有組織(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ardigrade Hunters) 專門研究、追蹤和分享水熊蟲,更有人把水熊蟲視作寵物飼養,有網頁教大家如何尋找和照顧牠。可觀中心生態調查隊在一次觀察蘚類植物葉片時,發現一條水熊蟲,另外,也在淡水溪流中的水藻樣本,找到多條水熊蟲個體,但可惜就未能成功飼養,因為在大多數情況,其他微生物未死,水熊蟲已死掉。日後,需要更多的觀察和記錄,才能更了解香港水熊蟲的特性。
生物科老師
黃志俊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
飛天蠄蟧?
飛天蠄蟧?
大家可能看新聞都曾聽過形容身手敏捷,善爬牆入屋的小偷做飛天蠄蟧,但真正的蠄蟧又是甚麼呢?原來廣東人俗稱的蠄蟧是蜘蛛的一種,牠常出沒於人類居住的地方,由於顏色灰暗、體型較大、外貌嚇人,加上老一輩常說蠄蟧瀨尿會嘴角生瘡等,所有的不好事情都與蠄蟧搭上,因此,大家對牠都很可能敬而遠之,甚至到一見即殺的痛恨程度。
蠄蟧正確的名稱為白額巨蟹蛛,屬體型較大的蜘蛛品種,不善織網,但能在暗黑環境下,主動捕獵獵物。在家中出沒的白額巨蟹蛛,其實是控制我們討厭的蟑螂、烏蠅等昆蟲的好幫手,因為牠們的獵物主要就是這幾類昆蟲,不然的話,難道是喜歡生活在被人類撲殺的環境下?
白額巨蟹蛛其實是很怕人類的活動,我們稍大的動作都能把牠嚇退。這膽小的蜘蛛竟然是一個用心盡責的好媽媽,她誕下的蛋會一直攜帶在腹下,直至小蜘蛛們破殼而出,才完成做媽媽的任務。下次當你遇到蠄蟧時,不用再大驚小怪,留意一下牠是否媽媽呀!
生物科老師
黃志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