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古典植物園: 傳統文化中的草木之美》
二零二四年一月 第一期
好書分享:《古典植物園: 傳統文化中的草木之美》
植物與人類文化息息相關,無論是東方或西方、古人或現代人,都喜歡利用不同種類的植物作為靈感的取材,放到該地的不同文化領域之內。
而筆者近日看了一本由中國植物科普作者——湯歡編寫,名為《古典植物園: 傳統文化中的草木之美》的書籍。作者湯歡以四季為四章,介紹了《詩經》、《本草》、唐詩宋詞等古籍中曾出現,在中國各地較為常見的四十多種植物的一些小知識及小故事;除此以外,此書更加插了由日本江戶時期的植物學專家——岩崎灌園摹擬真實植物所繪製的植物圖鑑《本草圖譜》和由日本江戶時代的儒學者——細井徇撰繪的《詩經名物圖解》和其他一些古籍冊內的圖譜。
作者除了介紹該四十餘種的植物基本資料外,亦會引用不同的古籍、文章、詩詞來介紹這些植物名稱的由來典故、古人是如何運用這些植物,以及作者亦會以自己身的經歷,來介紹植物的藥用療效或食用價值等等。
細閱此書後除了對這些植物加深了認識外,看多了此書所引用的古籍、詩詞及圖譜後,亦讓自少很少看文學作品及自覺缺少文學與藝術修養的自己,在文學及藝術方面加添了幾分的認知及提升了自己對文學藝術的興趣。
生物科老師
區智恩
相關消息
生物的命名
二零二三年五月 第二期
生物的命名
要認識一種生物,我們通常都會從她的名字開始學起。然而一種生物可能有好多個不同的名字,如圖一中所見紫色漏斗狀花的攀援植物,不同地區的人對它的稱呼各有不同,如“五爪金龍”、“槭葉牽牛”、“Morning glory”、“Mile-a-minute vine”等等。這些名稱,我們會稱之為「俗名」,當我們利用這些俗名進一步去找它們的資料時,可能會找到在其他地區其俗名相同,但不一樣的另類生物。就例如圖一中的植物五爪金龍,原來有另一種完全不同生物的俗名都是“五爪金龍”,牠在香港是一種外來的爬行動物(圖二)。因此,若果要深入研究及了解一種生物時,我們不能只認識其俗名,而是要認識其獨一無二,全世界通用的「學名」(Scientific name)。
生物的命名系統,是由瑞典科學家,Carl Linnaeus,於十八世紀發明一個稱為雙名法的生物物種命名系統。根據此系統,每種生物會給予一個由兩個拉丁文字或拉丁化文字組成的學名。第一個字是“屬名” (Generic name),第二個字是“種加詞” (Specific epithet),簡稱“種名”。
屬名是生物在分類學上被歸納在所屬的「屬」(Genus)的稱號。當不同品種的生物在形態學上有著相似的特定特徵,牠們都會被歸入同一個屬。屬名在分類學中最高級別的不同的界(Kingdom)中是獨一無二的。而種加詞是用來描述物種的顯著特徵,所以種名通常是形容詞,用來描述生物體;但有些物種的種加詞是人名或地名的拉丁化文字,前者可能是用以紀念或表揚發現者或對該屬物種貢獻很多的科學家;而後者則是用以指出該物種的首次發現地方。
至於生物物種學名的標準格式為:屬名+種加詞+命名者(Authority)。以圖一的植物為例,其學名為:Ipomoea cairica (L.) Sweet(俗名:五爪金龍),第一個字“ Ipomoea”是屬名,其第一個字母須大寫;第二個字“ cairica”為種加詞,其第一個字母無須大寫;而“(L.) Sweet”為命名者,但由於這物種在某些情況下曾從一個屬轉移到另一個屬中,所以原作者的名字會用括號括起,修訂人的名稱跟在括號後。這用以標明發表該學名的命名者,通常只有科學刊物或博物館內的內容展示才標明命名者,一般用途則可以省略。有些時候,我們會看見學名內加有年份,如圖二的爬行動物:Varanus salvator Laurenti, 1768,這代表於1768年,這物種的命名者Laurenti對這物種進行了描述。
當我們認識了生物是怎樣命名後,我們便可以從生物的學名得知更多相關生物的資料或親源關係外,更可以利用學名容易地在互聯網上找到其相關資料啊!
生物科老師
區智恩
相關消息
可觀一隅
在本中心的花園內,大大小小的種了五棵柚樹,其中生長得最好的就是在生態池旁的柚樹,這棵柚樹除了有成差不多三層樓高外,在每年的中秋節都會結了不少的柚子,一個一個的掛滿在樹上呢。
柚(Citrus maxima)屬於芸香科柑橘屬植物,其果實,花和葉都有著一種獨特的香氣。每年的二至四月是柚的花期,整棵樹都開滿白色,細細朵的花兒,使到本中心的戶外地方都彌漫著柚花的香氣。
而柚葉形狀就像西遊記裡其中一件法寶芭蕉扇,屬於單身複葉,由兩塊不同大小的葉片組合而成呢。在陽光下望柚葉時,會隱約見到一點點黃色小點,這些小點是油腺體,就是這些腺體令到柚葉發出香氣了。
至於柚的果實,都不用多介紹,通常都是長橢圓形或梨形,果皮厚並有密密麻麻的油胞,這些油胞會發出柚子的獨特香氣;至於我們平時食到多汁的『果肉』,則是一種由內果皮發育成心皮的瓢囊內壁上的細胞,我們會稱之為“汁胞”。
柚雖不是香港原生品種,但她不會像其他外來物種,如薇甘菊,食蚊魚等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很大的壓力,反而對於香港的生態環境都有一定的作用和價值。首先柚葉和其他柑橘屬植物的葉都一樣,是某些鳳蝶幼蟲的寄主植物;而柚的果實,除了作為我們的應節水果外,亦是很多哺乳類動物的食糧;當然這麼高大的樹,亦能提供地方予不同種類的動物棲息。
區智恩
生物科老師
相關消息
淺談香港原生蘭花
一提起蘭花(Orchids),很多人都只會聯想到色彩斑斕,花朵碩大的蝴蝶蘭、加多利亞蘭、蕙蘭等這些觀賞蘭花。但在現代分類學上,蘭花屬於蘭科(Orchidaceae)植物,這一個科是有花植物中,最大及最多樣化的一個科(在全世界約有30,000個物種之多,和另外100,000餘個的園藝培養品種)。除了那些用作觀賞的人工培植的蘭花外,還有很多種生長在野外的蘭花,如花朵很小及顏色不顯眼,在不開花時看上只是雜草般的地生蘭花,甚或有一些是沒有葉,只能在開花時才看到的腐生蘭(即是無法進行光合作用,主要靠根系吸收由周圍的共生真菌分解土壤中的有機物質的養份)。
香港,這個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地方裡的蘭花物種都頗為豐富,可找到約120多種原生野生蘭花,這數量比英國的蘭花物種數量多兩倍半;在這120多種蘭花當中,更有8種是香港的特有品種。雖然這些原生蘭花大部分都生長在溪谷或懸崖峭壁上,如細葉石仙桃(Pholidota cantonensis),難以找到;但仍在小部分的蘭花,如竹葉蘭(Arundina graminifolia)、香港帶唇蘭(Tainia hongkongensis)等,都不難在熟悉的郊遊徑內找到。
縱使香港看似有著豐富的蘭科植物資源,但由於全球的野生蘭花遭過度採摘,有很多品種都正面臨絕種的危機,因而受國際公約規管其出入口,而香港野生蘭花植物亦受到法例保護,是不可在野外採摘原生蘭花或未經授權進出口或販賣觀賞蘭花。可惜的是,隨著香港的城市發展、環境污染、因部分蘭花甚具觀賞價值及藥用價值,以致不少商販及遠足人士進行非法採摘,再加上蘭花在自然環境中繁衍時獨特需要,其種子需要藉著泥土中某些真菌分解土壤中的有機物才可發育成長,以上種種因素,都令香港野生蘭花的生境和數量逐漸減少 。
雖然我們對本地野生蘭花可做的保育工作不會太多,但有一樣的東西,我們一定可以做得到,就是停止購買一些野生蘭花或不知來歷的蘭花;和在郊遊時遇見野生蘭花時,只拍照留個紀念,不進行採摘據為己有,已是對野生蘭花的保育作出了很大貢獻了。
區智恩
生物科老師
特別鳴謝:溫兆銘先生提供以上三張本港野生蘭花的照片。
參考資料:
The Wild Orchids of Hong Kong, Gloria Barretto, Philip Cribb and Stephan Gale (2011),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Sdn. Bhd.
相關消息
香港製造
近日參加了一個由香港其中一間的環保社會企業舉辦的工作坊,內容是親手製作一張木茶几。他們所提供的木材,是百分百來自香港土生土長,因颱風關係被吹倒的,或因山泥傾斜而倒下的,甚或因發展而被逼斬掉的大樹。這些原本要掉進堆填區的「廢木」,在經過這環保社會企業的回收,以及多重工序的加工處理後,便成為了適合用作製造傢俬或其他木製品的原材料。尚若再多加點心思,更能成為一些時尚,百分百香港製造的木製產品。
雖然香港只得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但這裡的資源可是比大家想像中的豐富得多。若大家能多加善用本地資源,朝著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加以利用,我們定必能發掘到更多「香港製造」的優質產品呢。當然,如果大家能力許可的話,都可以多多支持和購買本地生產的物品,以鼓勵這些本地「生產者」能夠將「香港製造」的產品發光發熱,繼續傳承下去。
區智恩
生物科老師
相關消息
在家嘗耕樂-水種篇
若然想要吃一些新鮮的蔬菜,但家裡又難以騰出空間種植或是害怕用泥土種菜時會吸引到不知名的小昆蟲的話,那麼就可以試試進行水耕法。
水耕種菜有很多種,有一種相對比較複雜,而且成本相對較高,即是需要購買水耕機和水耕用的營養液來栽種。這種方法是將種子放入水耕機的適當位置,種子便可以吸收在水耕機內的營養液,其好處是可以種出較多類型的蔬菜,如菜芯,白菜,車厘茄等等,不過這類型的水耕法,需要投入的成本就高很多。
另一種相比水耕機簡單很多,只需要容器,自來水和做菜時切掉的菜頭,例如蔥,大蔥,芹菜等等便可以了。只需將切掉了的菜頭放在盛有水的容器內,並放在陽光充足的窗邊,並勤換水,都可以在短期內不斷有新的葉子生長出來的;但由於自來水內的營養有限,所以這種水耕方法始終不及在泥土中栽種,最多只可以維持一個月左右。但若果真的要長種長有,就要將長有長長的根的菜頭放在泥土繼續栽種呢。
更有一種水種方法是從種子種起,這些種子主要是豆科類植物,如綠豆,黃豆,紅豆等等。將這些種子放在水中(不用放在陽光下)浸泡數天,它們便會發芽;約一星期左右便成為我們在街市買到的芽菜了。
大家不防花點心思,種種植物,除了可以用來食用或是美化家居外,在種植的過程中,看著植物一天一天的長大,都可以治癒一下大家。
區智恩
生物科老師
相關消息
日常生活如何實踐綠色消費?
“綠色消費”大家就聽得多,但其實大家又了解多少呢?是否只是選擇購買有機產品、減少購買即用即棄的產品,便叫做“綠色消費”呢?那當然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需要考量的條件。
在國際上,“綠色消費”並沒有一個特定的定義,但通常可理解為在消費者選購產品或服務時,考量該產品或服務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從而選擇對環境傷害較少的產品或服務。而我們所考量的範圍甚廣,由生產過程、運輸及行銷方法、以至到用後的回收物資和程序等等,這些都會一併考量,所以一些環保專家會把“綠色消費”的原則概括為“5R”。除了是我們常說的REDUCE(節約)、REUSE(重複使用)和RECYCLE(循環再造)外,我們還要考慮多兩個“R”:REEVULATE(環保選購)和RESUCE(保護自然)。
基於以上的原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消費時可以在消費前,先問一問自己要買的產品或服務,到底是“必需”或是“想要”,如果是“想要”的話,便先作考慮, 延遲購買,那麼便可以減低購買意欲,最後便可以放棄購買,以達至節約的原則;若果是“必需”的話,可以先想一想有沒有代替品及是否經常使用,若只是用一兩次的話,可向親友借用;若有代替品的話,那就可以不必購買了。
若真的需要購買產品或服務時,可以根據以下幾點,以達至以上的“5R”原則:
- 盡量購買本地生產或里程較近 的產品,因為產品在運輸的過程中,會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排出,這麼一來,我們便可以幫助減低碳排放;
- 購買有較少包裝的產品,因為用後會有相對較少廢物產生,若果可以的話,可以將包裝品進行回收或重用;
- 盡量選購以較少資源消耗及生產時或棄置後對環境損害較少的產品,例如有各種不同國際綠色認證的產品;
- 拒絕購買與瀕臨絕種生物有關及經動物測試的產品;
- 選用具企業道德的供應商。
若然我們能從日常生活的消費模式中實踐 5R 原則,除了可以在追求舒適方便的生活之餘亦不忘為環境及社會的保育出一份力,還能保障下一代和我們一同享有相同或更美好的生活及健康。
區智恩
生物科老師
參考網址:
- 台灣環境資源中心(https://e-info.org.tw/column/eccpda/2004/ec04072701.htm)
- 教育局 ﹣ “在香港推行可持續發展教育”學習教材套 (https://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4-key-tasks/moral-civic/Newwebsite/flash/ESD/ESD_newtopic10.html)
- 家常綠活 綠色家庭經濟(https://greenmamahk.files.wordpress.com/2014/02/homeecon1.pdf)
- 綠色消費好生活 (https://greenmamahk.wordpress.com)
相關消息
在家嘗耕樂 – 肥料篇
在家種植時,都要定時施肥,好讓植物可以健康地成長。所謂的“肥料”,其實是一些物質內含有植物所需的主要元素:氮(N) – 促進枝葉生長;磷(P) – 有助開花結果;鉀(K) – 促進植物內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與傳送;以及一些微量元素,以增強植物對物質的吸收能力及其抵抗病菌的能力。
若是種植觀賞植物,一般都可以使用市面上供應的人工合成的化學肥料,這些化學肥料一般都會根據所種植的植物類型,在其NPK的比例上會有所不同;例如用在賞葉植物的化學肥料,其N的成分比例會高一點;而賞花植物,其P的成分比例相比賞葉植物的會高一點。但若是種植食用的蔬果,使用化學肥料需則方便,易用,但始終都不是一個健康的選擇。
所以種植食用的蔬果最好是選擇有機肥料,如:花生麩、骨粉、草木灰等等都可以在園藝店購買;甚或可以利用一些日常的廚餘加以發酵便可作為肥料之用。但要留意花生麩、骨粉、草木灰等肥料切勿施用過量,因為這會妨礙植物的正常生長,而且亦會引來異味,甚至很多細小昆蟲。
有些廚餘如浸泡過的茶葉渣和雞蛋殼(先弄成細碎)都可以直接加入泥土中,以增加泥土中不同的營養元素和改善泥土結構。
另外有些廚餘如橙皮、檸檬皮、香蕉皮等的水果皮,將其切碎後,放入器皿,如膠樽,再加入清水,預留出1/10的空間,因為過程中會有氣體釋放出來,每隔數天將氣體釋放,大約放置兩至三星期後,便可以將果皮去掉或埋在土壤裡,而剩下液體提便可再用水加以稀釋(稀釋比例約1:50)後,便可以用來進行施肥了。這些有機液肥內含非常豐富的磷鉀元素,更有很多不同能促進植物生長的微元素,如鈣、鎂等等。
區智恩
生物科老師
相關消息
在家嘗耕樂 – 植物篇
當有合適的空間及預備好泥土後,便可以開始進行種植了。要成功在家進行耕種,一嘗採收成品的滋味,揀選用什麼植物來栽種都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雖然大家現在在菜市場不論什麼季節都可以買到菜芯、白菜、冬瓜、青豆等不同類型的蔬果,但以前人們常常說『不時不食』,亦即代表每種蔬菜都需要在合適的時節氣候內才可健康生長,收割後而其味道及品質亦是最佳,所以不同季節所種植的蔬菜亦都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我們常吃的菜芯、白菜、芥蘭、生菜、菠菜等這些葉菜類植物,和一些根菜類如甘荀、白蘿蔔等,在香港最好的種植的月份是每年的9月開始至翌年的2月;而瓜類如青瓜、冬瓜、節瓜、苦瓜等,其最合適的生長月份為每年的2月至8月。當然有一些蔬菜在香港是全年都適合生長,如辣椒和蕃薯。(1)
我們一般都可以在售賣園藝用品的商店購買種子下種,而這些種子通常都是從外地入口;但若想購買本地農夫都會用的菜種,可到菜種行購買,但這些菜種行因香港的經濟轉型而變得所剩無幾了。不過有一些蔬菜如蔥、芫茜,我們可以在菜市場購買,用了要用的部份,餘下的部份原本會成為廚餘的,其實可以將之放入泥土;或是在菜市場買了洋蔥、蒜頭或薯仔,但放久了,發現已發芽後都可以放入泥土,之後照樣繼續澆水和放在有陽光的位置,不久又可以收割了。甚或購買了一些茄果類如辣椒、甜椒、番茄等,可以在處理這些食材時,順便都可以收集其種子,並放入泥土加以栽種。這些方法都能夠讓我們在家輕鬆地種植我們經常在市場買到的一些蔬菜。
區智恩
生物科老師
參考資料:
綠田園基金作物時間表 (http://www.producegreen.org.hk/agronomy_17.htm)
相關消息
在家嘗耕樂 ﹣泥土篇
在預備好地方後,便可以開始進行種植了。要種出健康又美味的蔬菜,準備合適的泥土是非常重要的。泥土主要是由礦物質、有機質、水份和空氣組成。
而現時大家可以在市面上買到不同種類的泥土,例如:科學泥﹣主要是加入了不同科學肥料椰子纖維的鬆散泥土;有機泥﹣主要由有機堆肥而成的疏水性能不高的泥土;塘泥﹣主要是由營養充足,且天然的魚塘下的泥土。由於每種泥土向的特性都不同,如使用方便度、疏水能力、透氣度或為植物根部提供支持度等;再加上每種植物所需要的土質都會略有不同,所以最好都是因應將會種的植物,把不同的泥土混合,再加入疏水物料(約總重量的5%)如珍珠岩,或加入提供支持植物根部抓緊的重質量物質,如淡水砂,這就可以平衡植物生長所需的泥土環境。
不過大家要記著,若在家使用花盆種菜時,若不想這麼容易出現病蟲害,便需要在每一輪收割後,將花盆內的泥土向倒出整理,以便清除雜草,雜根或其他幼蟲等,並將舊泥土浸水,再曝曬於陽光下一至兩天以殺掉細菌,之後再加入少量新的栽培泥土,便可再栽種新一輪的作物。但要注意,新一輪作物最好不要和之前一輪的相同。
區智恩
生物科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