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農耕

筆者在帶領鄉郊考察活動時,常會問參與課程的學生:哪個立志將來成為農夫,以耕作農務為生?同學的反應,多是靜默無聲,有時甚至會報以冷笑。

香港目前作為金融經濟中心,第三產業當然成為主要的經濟活動。而城市人的財富亦多來自投資、物業利潤,實在很難想像過慣豐饒生活的城市人,會投進汗流浹背、望天打卦的農耕活動去。

回顧歷史,香港原身不單只是個出名的漁港,農業生產也相當繁盛。六十年代及以前,稻米更是主要的農作物之一。其中又以元朗、錦田一帶出產的「元朗絲苗」極負盛名。此帶為一洪氾平原,除了錦田河於每年雨季為農地帶來肥沃的沖積土壤之外;臨近后海灣的魚塘、蠔田亦為該區提供豐富養分的黏質塘泥,有充足的自然條件發展稻米種植活動。據說「元朗絲苗」形細身幼、入口軟滑、飯香撲鼻。

隨著香港經濟轉型,進行農業生產的勞動人口銳減;稻米糧食又多由泰國、澳洲等地入口,本土出產的稻米需求下降;近郊的農業用地亦被工業等城市活動所延伸蠶食。農業活動日漸息微,農戶多改以種植菜蔬為主。稻米種植差不多成為絕響。

不過,近來香港的農業活動有復蘇的迹象。報章亦不時報道有中產人仕毅然放棄高薪厚職重投農務工作,以種植為生。更有農戶矢志復種稻米,期望再次種植出「元朗絲苗」。長春社曾經於塱原亦大力推廣「禾·花·雀·塱原生態農社」,種植「生態米」,舉行「塱原收成節」、「塱原小農夫生態農業體驗活動」等,供市民一家大小親嚐插秧、收割、脫粒、搧穀等水田耕作的滋味。

其實,城市人的生活,壓力大、又被物質充斥,難得可以停下來,放下物慾追求,細味身邊四週優美的自然景象。

投入假日的農耕活動,不失為一個洗滌身心的休閒選擇。或許更會改變孩子們的價值觀,扭轉人生。

 

 

 

地理科

盧炳洪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