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腿好似「嘰啞」*

可觀中心花園及生態徑不時都會出現令人驚喜的發現,這次同事在柚樹的樹幹上發現了比成蟲更為少見的龍眼雞幼蟲(Pyrops candelaria)。牠在幼蟲和成蟲階段的色彩大相徑庭:幼蟲時披上啡色外殼,加上扁平的身軀,伏在樹幹上施展接近完美的隱身術;成蟲時則換上色彩鮮豔的紅鼻子和綠簑衣,靜靜地在樹幹上享用樹汁。除了在外觀上的相異,幼蟲在行為上亦比成蟲更為謹慎、敏感得多;一旦發現危機,幼蟲就會使用天生的一雙「天殘腳」,颼然一彈,迅速遠離捕獵者。相信這也是為何幼蟲比成蟲較少被發現的原因之一。

由於上課關係,筆者有幸把龍眼雞幼蟲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一不留神,牠翻了個身,而鏡頭剛好對準了牠第三雙步足與身體連接的關節上。一點又一點深色的小刺在關節附近出現,筆者心想會不會是寄生生物呢?放大一看,這些小刺原來互相緊扣,根本是一組天衣無縫的齒輪。筆者即時回想起某日觀看的自然科學節目:節目中曾經提及蠟蟬如何在彈跳時確保雙腿同時用力以保持平衡。筆者立即於網上查找資料,原來蠟蟬幼蟲腿上的齒輪結構早於1957年被發現,但直至2013年才由英國劍橋大學神經生物學名譽教授馬爾科姆・布羅斯(Malcolm Burrows)及其團隊以高速攝影機及電子顯微鏡首次成功展示其齒輪結構的真正功能,更於同年獲著名科學期刊《科學》(Science)刊登(Burrows & Sutton, 2013)。

「舊聞真令人興奮!」(Old news is so exciting!)這句話通常用作揶揄一些不留意時事發展的人。儘管是舊聞,但筆者能夠親眼目睹這個神奇的齒輪結構,亦令筆者大開眼界!

不少生物亦會使用彈跳方式移動或躲避捕獵者,例如近年在本港相當普遍易見的廣翅蠟蟬(Racia sp.)亦會使用相同方法。牠又是否有相同的齒輪結構呢?幼蟲和成蟲又是否都有相同的結構呢?草蜢、跳蛛又使用甚麼彈跳機制呢?各位不妨嘗試一下尋找答案,可能有一天你就能夠發表另一篇影響深遠的研究報告,解答千古難題呢!

進階環境教育課程
陳錦江老師

 

參考資料:

  1. Burrows M. & Sutton G., 2013. Interacting Gears Synchronize Propulsive Leg Movements in a Jumping Insect. Science, Sept 13, 2013, Vol.341(6151), p.1254(3) DOI: 10.1126/science.1240284
  2. Bhanoo N., 2013. Gearlike Legs Propel a European Jumper. The New York Times, Sept 13, 2013. Retrived on Aug 30, 2016 at http://www.nytimes.com/2013/09/17/science/gearlike-legs-propel-a-european-jumper.html?_r=0

*註:「嘰啞」實為筆者以齒輪的英文翻譯「Gear」再作出二次音譯創作之詞彙。

以好奇之名

鳥有相似

格林尼治平時

輕功水上飄

清理海底垃圾

香港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