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三年八月 第二期

都市澤國

全球氣候變化,天氣變得異常。國內近月來暴雨成災,加上月初超強颱風杜蘇芮吹襲,華北廣泛地區遭受洪水威脅。

香港以往亦有洪水泛濫、街道水浸的情況。2005年6月24日,在紅色暴雨警告及天文大潮的影響下,港島中西區就出現嚴重的水浸現象:上環永樂街水深達一米之高,街內的海味店損失慘重;西環士美非路的洪水更令到一輛汽車被沖至一百八十度旋轉,與其他車輛碰撞,幸無造成人命傷亡。

都市的內城區於早期發展,渠務設計未能顧及發展的需要,處理排水的能力和效能往往不足以應付迅速的都市擴展。另外,市郊位置亦因著都市延伸的發展地區面積擴大,原先具備儲水、滲水能力的土壤地面被混凝土所取締,每當有大雨降水出現,地面徑流急劇增加,若渠道排水量應付不來,水浸的場面常常出現。根據網上的資料,香港天文台於2001年曾發出10次的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生效日數有12日之多;2021年同樣發出共10次的水浸警告。由此可見,渠務設施的規劃是急不容緩。

渠務署於處理香港各區水浸情況及風險上,採取了全面的防洪策略。包括建造新的排水工程、改善現有的排水系統,設施所制定的規格達到海外主要城市的防洪標準;亦根據《土地排水條例》設立排水事務監督,處理新發展土地項目對排水系統的影響及確保雨水排放系統運作暢順等等。

尤於長遠改善措拖的方案上,署方著實下了很多功夫。

郊區的治河工程,將泛濫風險高的河流,如深圳河、梧桐河等的河道拉直、擴濶、挖深,以增加河道的容量來應付極端的徑流情況,使鄉郊地區的水浸風險大大降低。同時,署方亦推行鄉村防洪計劃,為位處低窪的村落建設防洪的堤堰,保護村落不受到水浸的威脅,如元朗的壆圍、馬田村等。

至於市區方面,因著道路下面已滿佈大量的公用設施,路面上又樓宇密集、交通繁忙,要新建排水系統有著現實的困難。故此,署方採用了建設雨水排放隧道及蓄洪池的方案來達到排洪的效果。目前運作的雨水排放隧道共有四條,包括啟德雨水轉運計劃、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荃灣雨水排放隧道及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而蓄洪池則有大坑東蓄洪計劃、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和上環蓄洪計劃,以解決旺角、跑馬地、灣仔及中上環地區過往的水浸問題。

以上種種措拖如能發揮效用,應可紓緩低窪位置再成澤國的處境,以往在雨季常常面對水患的地區居民,亦可鬆一口氣吧!

 

 

 

地理科老師

盧炳洪

鳥有相似

格林尼治平時

輕功水上飄

清理海底垃圾

香港製造